基于多重识别技术的路由器流量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网络流量检测技术 | 第12-14页 |
·深度数据包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深度数据流检测技术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2 论文背景知识和相关技术介绍 | 第17-28页 |
·宽带路由器简介 | 第17-19页 |
·P2P 技术介绍 | 第19-22页 |
·P2P 定义 | 第19-20页 |
·P2P 发展及现状 | 第20-22页 |
·P2P 技术优缺点 | 第22页 |
·P2P 的NAT 穿越(内网互联)原理 | 第22-27页 |
·NAT 技术原理 | 第22-25页 |
·P2P 的内网互联原理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流量识别主要技术和算法 | 第28-35页 |
·流量识别的主要技术 | 第28-31页 |
·端口识别法 | 第28页 |
·基于特征字匹配的深度包检测识别方法 | 第28-29页 |
·应用层网关识别技术 | 第29-30页 |
·基于流量特征的深度流识别技术 | 第30-31页 |
·模式匹配算法 | 第31-34页 |
·Boyer-Moorer 模式匹配算法 | 第32-33页 |
·Wu-Manber 多模式匹配算法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基于多重识别技术的路由器流量识别系统设计 | 第35-65页 |
·路由器流量识别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35-36页 |
·流量识别系统工作模型 | 第36-37页 |
·流量识别系统内部结构 | 第37-38页 |
·外部调用及初始化流程 | 第38-40页 |
·系统报文识别流程 | 第40-41页 |
·报文特征描述语言 | 第41-44页 |
·Wu-Manber 多模式匹配算法改进 | 第44-48页 |
·连接跟踪快速匹配 | 第48-49页 |
·节点跟踪快速匹配 | 第49-50页 |
·可信列表启发式反馈识别技术 | 第50-53页 |
·协议深度解析关联识别 | 第53-57页 |
·主动探测流量识别技术 | 第57-62页 |
·策略库升级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基于多重识别技术的路由器流量识别系统实现 | 第65-84页 |
·报文预处理 | 第65页 |
·连接跟踪快速匹配模块实现 | 第65-68页 |
·节点跟踪快速匹配实现 | 第68-70页 |
·可信列表启发式反馈识别模块实现 | 第70-72页 |
·净荷特征字匹配模块实现 | 第72-75页 |
·报文深度解析关联识别模块实现 | 第75-78页 |
·基于统计和流特性识别模块实现 | 第78-81页 |
·主动探测流量识别模块实现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基于多重识别技术的路由器流量识别系统验证 | 第84-89页 |
·系统运行测试环境 | 第84页 |
·流量识别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84-85页 |
·流量识别系统性能测试 | 第84-85页 |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85页 |
·流量识别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 第85-88页 |
·流量识别系统功能测试 | 第85-87页 |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论文总结 | 第89-90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96页 |
工程硕士答辩决议书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