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磁流变阻尼器模型 | 第14-15页 |
·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参数识别 | 第15-16页 |
·铁道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半主动控制及其在机车车辆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时滞问题研究 | 第20-21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参数识别 | 第23-55页 |
·引言 | 第23页 |
·MR阻尼器性能试验 | 第23-25页 |
·模型参数识别方法 | 第25-30页 |
·遗传算法(GA) | 第25-27页 |
·模式搜索法(PS) | 第27页 |
·独立参数调节法(IPAM) | 第27-28页 |
·GA-PS-IPAM法 | 第28-30页 |
·Bouc-Wen模型参数识别 | 第30-43页 |
·Bouc-Wen模型 | 第30-31页 |
·Bouc-Wen模型阻尼力调控参数的选择 | 第31-36页 |
·参数识别方案1 | 第36-37页 |
·参数识别方案2 | 第37-39页 |
·参数识别方案3 | 第39-40页 |
·参数识别结果对比 | 第40-43页 |
·Bouc-Wen修正模型参数识别 | 第43-53页 |
·Bouc-Wen修正模型 | 第43-44页 |
·MR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数值仿真实现 | 第44-46页 |
·Bouc-Wen修正模型阻尼力调控参数的选择 | 第46-48页 |
·模型参数识别 | 第48-49页 |
·识别结果验证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高速动车组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55-75页 |
·引言 | 第55页 |
·多体动力学技术与ADAMS/Rail | 第55-57页 |
·高速动车组模型的建立 | 第57-71页 |
·转向架模型的建立 | 第57-63页 |
·车体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单车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高速动车组列车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轮/轨接触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轨道激励 | 第68-71页 |
·高速动车组速度控制 | 第71页 |
·模型验证 | 第71-74页 |
·预载分析 | 第72-73页 |
·线性分析 | 第73页 |
·动力学仿真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4 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 第75-101页 |
·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指标的计算 | 第75-79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75-77页 |
·运行平稳性 | 第77页 |
·安全性 | 第77-78页 |
·曲线通过性能 | 第78-79页 |
·高速动车组单车模型动力学仿真 | 第79-86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79-81页 |
·运行平稳性 | 第81-83页 |
·直线安全性 | 第83-84页 |
·曲线通过性能 | 第84-86页 |
·高速动车组列车模型动力学仿真 | 第86-93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86-89页 |
·运行平稳性 | 第89-90页 |
·直线安全性 | 第90-92页 |
·曲线通过性能 | 第92-93页 |
·编组内车辆数量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3-98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94-95页 |
·运行平稳性 | 第95-96页 |
·直线安全性 | 第96-97页 |
·曲线通过性能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5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高速动车组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 | 第101-129页 |
·引言 | 第101页 |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高速动车组半主动悬挂系统设计 | 第101-109页 |
·半主动悬挂系统 | 第102-103页 |
·磁流变阻尼器正向模型 | 第103页 |
·磁流变阻尼器神经网络逆向模型 | 第103-106页 |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器 | 第106-107页 |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挂系统 | 第107-109页 |
·高速动车组半主动策略 | 第109-116页 |
·天棚(Sky-Hook,SH)阻尼开关控制 | 第109-110页 |
·ADD(Acceleration Drive Damping)开关控制 | 第110页 |
·SH-ADD混合开关控制 | 第110-114页 |
·基于MR阻尼器的开关控制高频振动问题 | 第114-116页 |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高速动车组半主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116-126页 |
·仿真条件 | 第116页 |
·半主动控制对非线性临界速度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半主动控制对高速动车组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高速动车组在高速线路上的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 | 第119-122页 |
·高速动车组在既有线上的半主动控制仿真 | 第122-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6 高速动车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系统时滞分析 | 第129-145页 |
·引言 | 第129页 |
·时滞的分类 | 第129-134页 |
·不同输入通道内的采集时滞比较 | 第130-132页 |
·采集时滞与执行时滞的比较 | 第132-134页 |
·采集时滞与执行时滞的仿真分析 | 第134-143页 |
·仿真分析方法 | 第134-137页 |
·两类时滞对半主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 第137-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7页 |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1页 |
作者简历 | 第161-1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