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异构网络融合 | 第9-10页 |
| ·移动IP技术 | 第10-11页 |
| ·异构网络切换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 | 第11-12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移动IPV6技术 | 第13-29页 |
| ·IPv6协议概述 | 第13-18页 |
| ·IPv6特点 | 第13-14页 |
| ·IPv6编址 | 第14-16页 |
| ·IPv6报头 | 第16-18页 |
| ·MIPv6技术 | 第18-25页 |
| ·功能实体 | 第18-19页 |
| ·主要术语 | 第19-20页 |
| ·移动IPv6新增的协议 | 第20-24页 |
| ·协议操作 | 第24-25页 |
| ·HMIPv6技术 | 第25-28页 |
| ·HMIPv6中的术语 | 第26页 |
| ·HMIPv6新增的协议 | 第26-27页 |
| ·协议操作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实验系统的搭建与代码分析 | 第29-46页 |
|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29-31页 |
| ·实验平台的环境 | 第29-30页 |
| ·实验系统的配置过程 | 第30-31页 |
| ·MIPL和HMIPv6代码分析 | 第31-40页 |
| ·报文的处理流程 | 第32-34页 |
| ·MIPv6切换过程分析 | 第34-38页 |
| ·HMIPv6处理流程 | 第38-40页 |
| ·垂直切换试验及分析 | 第40-44页 |
| ·切换过程分析 | 第41-43页 |
| ·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软切换机制研究 | 第46-59页 |
| ·双模软切换 | 第46-50页 |
| ·双模软切换原理 | 第46-47页 |
| ·域内软切换 | 第47-48页 |
| ·域间软切换 | 第48-50页 |
| ·软切换的实现 | 第50-56页 |
| ·消息格式扩展 | 第50-51页 |
| ·算法模块设计 | 第51-53页 |
| ·主要数据结构和函数 | 第53-56页 |
| ·切换实验及分析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自适应切换机制研究 | 第59-69页 |
| ·软切换中链路代价分析 | 第59-60页 |
| ·自适应的的切换机制 | 第60-62页 |
| ·多目标网络下的自适应切换研究 | 第62-68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3-64页 |
| ·多目标网络选择判决方法 | 第64-65页 |
| ·仿真与分析 | 第65-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基于NETCONF协议的网管软件的设计与研究 | 第69-82页 |
| ·NETCONF协议研究 | 第69-76页 |
| ·XML技术简介 | 第69-70页 |
| ·XML用于网络管理 | 第70-72页 |
| ·NETCONF协议研究 | 第72-75页 |
| ·NETCONF对SNMP的改进 | 第75-76页 |
| ·软件模块及其实现 | 第76-80页 |
| ·SSH模块 | 第76-77页 |
| ·NETCONF模块 | 第77-79页 |
| ·工程与资源管理模块 | 第79-80页 |
| ·界面模块 | 第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附录1:各节点MIPV6配置 | 第85-86页 |
| 附录2:RADVD配置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