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绪论 | 第10-12页 |
1. 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2. 研究的问题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和支撑理论 | 第11-12页 |
(二) 虚拟与虚拟社区 | 第12-16页 |
1. 虚拟与现实 | 第12-13页 |
(1) 虚拟的概念 | 第12页 |
(2) “虚拟”是如何体现和创造现实的 | 第12-13页 |
2. 虚拟社区的概念 | 第13-15页 |
(1) 虚拟社区的发展 | 第13页 |
(2) 虚拟社区的概念 | 第13-15页 |
3. 虚拟社区的性质 | 第15-16页 |
二、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特征 | 第16-51页 |
(一) 社区传播与虚拟社区的形成 | 第17-39页 |
1. 虚拟社区的现实基础 | 第17-25页 |
(1) “马甲”与“人肉” | 第17-22页 |
(2) “天涯聚焦”:公共议题的共享性——以天涯社区为例 | 第22-24页 |
(3) 现实基础对于虚拟社区的意义 | 第24-25页 |
2. 虚拟社区作为传播媒介与虚拟社区的形成 | 第25-39页 |
(1) 虚拟社区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 | 第25-30页 |
(2) 虚拟社区的媒介特点与虚拟社区的固定和最终形成 | 第30-39页 |
(二) 社区传播与虚拟社区的维持 | 第39-46页 |
1. 虚拟社区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 | 第39-44页 |
(1) 社区的内部传播 | 第39-41页 |
(2) 社区的对外传播 | 第41-44页 |
2. 社区传播对虚拟社区的维持 | 第44-46页 |
(1) 组织维持 | 第44页 |
(2) 人际维持 | 第44-46页 |
(3) 经济维持 | 第46页 |
(三) 社区传播与虚拟社区的社会特征 | 第46-51页 |
1. 虚拟社区的次级性 | 第46-48页 |
(1) 虚拟社区的现实基础 | 第46-47页 |
(2) 虚拟社区的运营 | 第47页 |
(3) 传播的符号基础 | 第47-48页 |
2. 虚拟社区的独立性 | 第48-49页 |
3. 虚拟社区对于现实的塑造 | 第49-51页 |
(1) 社区的话题和舆论影响现实生活 | 第49-50页 |
(2) 虚拟社区作为现实的社会环境 | 第50-51页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一) 网络虚拟社区传播模式图 | 第51-52页 |
(二) 模式图的解释 | 第52-53页 |
(三) 问题与讨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