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7页
绪论第17-28页
 一、汉代的思想文化背景第17-19页
 二、研究概况第19-22页
 三、概念、材料的说明第22-24页
 四、方法与创新第24-28页
上编 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第28-149页
 第一章 道家与汉代士人的无为政治心态第28-71页
  第一节 汉前儒、道、法诸家的无为政治思想第28-39页
   一、儒家的无为政治思想第29-30页
   二、道家的无为政治思想第30-37页
   三、法家的无为政治思想第37-39页
  第二节 道家与汉代士人无为政治心态的演变第39-71页
   一、西汉前期: 以道为主、道儒初步协调的无为政治心态的显著流行第40-52页
   二、西汉中后期: 儒道共存、融合的无为政治心态的平淡存在第52-59页
   三、东汉前期: 稳定地延续西汉中后期以来的无为政治心态第59-64页
   四、东汉中后期: 以儒为主、援道入儒的无为政治心态的平淡存在第64-69页
   五、小结第69-71页
 第二章 道家与汉代士人隐处、谨慎戒惧的人生态度第71-107页
  第一节 道家与汉代士人的隐处心态第71-95页
   一、渊源: 汉代之前的隐处思想第71-79页
   二、道家与汉代士人的隐处心态第79-95页
  第二节 道家与汉代士人谨惧戒惧的处世态度第95-107页
   一、渊源: 汉代之前谨慎戒惧的思想第95-98页
   二、道家与汉代士人谨慎戒惧的处世态度第98-107页
 第三章 道家与汉代士人自然、自由的生命意识第107-149页
  第一节 道家与汉代士人自然的生命意识第107-124页
   一、自然的生死观第107-119页
   二、自然的养生观第119-123页
   三、小结第123-124页
  第二节 庄子在汉代的流传与士人的自由生命意识第124-149页
   一、汉高祖至汉武帝前期: 庄子活跃于士人之中第124-130页
   二、汉武帝中期至成帝前期: 转入平静、隐淡第130-134页
   三、西汉成帝后期至东汉和帝: 再度兴起、更显真切第134-140页
   四、汉安帝至汉献帝: 渐成显流之势、入于士人性情第140-147页
   五、小结第147-149页
下编 道家与汉代士人文学第149-245页
 第四章 儒道共存的思想图景及士人文学的个体意识第149-185页
  第一节 汉代士人文学儒道共存的思想特征概说第150-166页
   一、西汉前期第150-154页
   二、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第154-160页
   三、东汉中后期第160-166页
  第二节 几位代表性士人的创作第166-185页
   一、贾谊第166-168页
   二、司马迁第168-172页
   三、扬雄第172-176页
   四、张衡第176-179页
   五、蔡邕第179-185页
 第五章 道家与汉代士人文学中的“游”的精神第185-218页
  第一节 渊源: 汉代之前“游”的精神状况第185-195页
   一、儒家之“游”第185-189页
   二、道家之“游”第189-192页
   三、其他第192-195页
  第二节 汉代士人文学中“游”的精神第195-218页
   一、游行第195-201页
   二、游仙第201-209页
   三、游心第209-215页
   四、小结第215-218页
 第六章 道家与汉代士人文学的修辞、风格及创作思维、观念第218-245页
  第一节 对话人物的虚拟、夸张第218-224页
   一、对话人物的虚拟第218-220页
   二、对话人物神情、动作的夸张描写第220-224页
  第二节 奇谲与宏肆的风格及其创作思维、观念第224-245页
   一、道家: 奇谲与宏肆第224-229页
   二、汉代士人文学奇谲与宏肆的风格及其创作思维、观念第229-245页
结语第245-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54页
致谢第254-2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58-25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部分预植肝缺血预处理对肝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影响疼痛敏感性和芬太尼镇痛剂量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