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金沙江观音岩电站红层钙质砂岩类岩溶发育特征及渗透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8页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红层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岩溶地质研究现状第14-17页
     ·红层岩溶地质研究现状第17-19页
     ·岩体质量评价研究现状第19-21页
     ·裂隙-岩溶介质中地下水渗流研究现状第21-24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研究成果第26-28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第27-28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研究第28-41页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28-30页
     ·大地构造位置及其构造特征第28页
     ·区域新生代以前地质构造发展史第28-29页
     ·区域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史第29-30页
   ·区域侏罗纪以来岩相古地理演化史及其地层特征第30-35页
     ·区域侏罗纪岩相古地理演化史及其地层特征第30-34页
     ·区域白垩纪岩相古地理演化史及其地层特征第34-35页
     ·区域第三纪岩相古地理演化史及其地层特征第35页
   ·观音岩地区构造特征第35-37页
   ·金沙江中游下段河谷演化史第37-41页
     ·金沙江发展演化史简介第37-38页
     ·观音岩水电站坝区段金沙江河谷地貌简介第38页
     ·观音岩水电站坝区段金沙江河谷演化史第38-41页
第三章 枢纽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第41-62页
   ·主要工程岩组及其富水性第41-43页
     ·岩性特征第41-42页
     ·岩组水文地质特性第42-43页
   ·构造特征第43-46页
     ·褶皱构造及其伴生节理第43-45页
     ·构造挤压带、小断层及层间错动带第45-46页
   ·风化卸荷特征第46-47页
     ·岩体风化第46-47页
     ·岩体卸荷第47页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组第47-50页
     ·地下水含水层划分及特性第48-49页
     ·地下水类型第49-50页
   ·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第50-55页
     ·地下水埋藏深度与流场特征第50-52页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52-55页
   ·地下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第55-62页
     ·水化学特征第55-57页
     ·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第57-62页
第四章 钙质砂(砾)岩的溶蚀发育规律第62-76页
   ·钙质砂(砾)岩的溶蚀类型第62-64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的平硐展布情况第64-69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的钻孔分布情况第69-72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现象的展布规律第72-76页
     ·水平向溶蚀发育规律第72-73页
     ·垂向溶蚀展布规律第73-76页
第五章 钙质砂(砾)岩溶蚀形成机理分析第76-96页
   ·钙质砂(砾)岩的岩石学性质及其溶蚀作用特征第76-83页
     ·钙质砂(砾)岩的岩石学性质第76-79页
     ·溶蚀作用的微观特征第79-82页
     ·溶蚀作用小结第82-83页
   ·钙质砂(砾)岩的溶蚀机理第83-90页
     ·溶蚀条件对溶蚀的影响第83-85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对比实验第85-90页
   ·地下水的溶蚀潜力第90-94页
     ·饱和度计算原理第90-92页
     ·溶蚀潜力分析第92-94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过程分析第94-96页
     ·钙质溶蚀历史第94页
     ·钙质砂(砾)岩的溶蚀形成过程第94-96页
第六章 枢纽区钙质砂(砾)岩的溶蚀工程特性第96-135页
   ·钙质砂(砾)岩岩体质量分级第96-114页
     ·岩体质量分级标准第96-99页
     ·岩体质量分级基本指标第99-101页
     ·不同系统的岩体质量分级第101-104页
     ·岩体质量综合分级第104-107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对岩体质量的控制作用第107-114页
   ·钙质砂(砾)岩岩体渗透能力分级第114-135页
     ·现场压水试验第114-122页
     ·钙质砂(砾)岩溶蚀对岩体渗透能力的控制作用第122-123页
     ·钙质砂岩渗透试验第123-124页
     ·钙质溶蚀对岩体透水性的作用第124-131页
     ·钙质砂(砾)岩渗透能力的空间分区特征第131-132页
     ·枢纽区岩体渗透特性的总体评价第132-135页
第七章 枢纽区地下水渗流模拟及防渗方案评价第135-156页
   ·地下水渗流模拟原理第135-137页
   ·枢纽区地下水渗流模型的建立第137-145页
     ·模拟范围第137-138页
     ·三维含水系统的空间离散与边界概化第138-140页
     ·参数选取第140-143页
     ·模拟方案及校验第143-145页
   ·天然条件下枢纽区地下水渗流场分析第145-146页
   ·工程条件下地下渗流场分析第146-150页
     ·水库蓄水条件下地下渗流场分析第146-148页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地下水渗流场分析第148页
     ·防渗帷幕效果初步评价第148-150页
   ·工程渗透变形判别第150-154页
     ·土的渗透变形判别第150-153页
     ·管涌的临界水力比降第153页
     ·允许比降第153-154页
   ·工程渗透稳定措施建议第154-156页
结论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5页
附录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下一篇: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盆地结构与盆地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