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 高等植物同化铵的GS/GOGAT循环 | 第16-19页 |
2 植物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 第19-30页 |
2.1 嗜氨基酸植物 | 第20-23页 |
2.1.1 北极及北方地带土壤中氨基酸含量 | 第20页 |
2.1.2 北极苔原嗜氨基酸植物 | 第20-21页 |
2.1.3 菌根对植物吸收有机氮的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2.1.4 高山地带嗜氨基酸植物 | 第22-23页 |
2.2 作物对氨基酸的吸收 | 第23页 |
2.3 植物对根际氨基酸分泌物的再吸收 | 第23-24页 |
2.4 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中氨基酸营养的相互竞争 | 第24-25页 |
2.5 植物细胞吸收和转运氨基酸的机理 | 第25-28页 |
2.5.1 植物细胞对氨基酸的主动吸收和转运 | 第25-27页 |
2.5.2 植物细胞质膜氨基酸转运子基因 | 第27-28页 |
2.6 结语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植物种子灭菌方法筛选 | 第30-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植物种子不同组合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试验 | 第30-31页 |
1.2 十字花科作物种子对次氯酸钠的敏感性试验 | 第31-32页 |
1.3 种子贮存时间对组合灭菌效果的影响试验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2.1 植物种子采用不同组合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 | 第32-33页 |
2.2 十字花科作物种子对次氯酸钠的敏感性 | 第33页 |
2.3 作物种子贮存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部分 植物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 | 第37-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1.1 无菌苗培养 | 第37-38页 |
1.2 低浓度有机无机氮长时间无菌培养试验 | 第38-39页 |
1.3 高浓度有机无机氮短时间无菌培养试验 | 第39页 |
1.4 作物根洗液中氨基酸脱氨基酶活性测定 | 第39-40页 |
2 结果 | 第40-57页 |
2.1 氨基酸态氮与铵态氮培养的水稻、小麦、大白菜及绿豆干物重 | 第40-41页 |
2.2 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培养的水稻、小麦、大白菜及绿豆植株总氮量 | 第41-42页 |
2.3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性状 | 第42-48页 |
2.3.1 水稻生长性状 | 第42-44页 |
2.3.2 小麦生长性状 | 第44-45页 |
2.3.3 大白菜生长性状 | 第45-46页 |
2.3.4 绿豆生长性状 | 第46-48页 |
2.4 GOT转氨酶活性变化 | 第48-53页 |
2.4.1 氨基酸态氮与铵态氮培养的水稻GOT活性变化 | 第48-49页 |
2.4.2 小麦根、叶GOT活性变化 | 第49-50页 |
2.4.3 氨基酸态氮与铵态氮营养对大白菜GOT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4 氨基酸态氮与铵态氮营养对绿豆GOT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2.5 GPT转氨酶活性变化 | 第53-57页 |
2.5.1 氨基酸态氮与铵态氮培养的水稻GPT活性变化 | 第53-54页 |
2.5.2 小麦根、叶中GPT活性变化 | 第54-55页 |
2.5.3 不同氮源对大白菜GPT活性的影响性 | 第55-56页 |
2.5.4 不同氮源对绿豆GPT活性的影响性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68页 |
3.1 作物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利用 | 第57-60页 |
3.1.1 水稻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利用 | 第57-58页 |
3.1.2 小麦对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的利用 | 第58页 |
3.1.3 大白菜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利用 | 第58-59页 |
3.1.4 绿豆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利用 | 第59-60页 |
3.2 有机、无机氮源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1 氨基酸氮与铵态氮营养与水稻生长 | 第60页 |
3.2.2 铵态氮及氨基酸态氮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3 无机、有机氮源对大白菜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1页 |
3.2.4 无机、有机氮源对绿豆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1页 |
3.3 作物GOT酶活性变化 | 第61-65页 |
3.3.1 不同氮源培养的水稻GOT酶活性变化 | 第61-63页 |
3.3.2 小麦植株GOT活性变化 | 第63页 |
3.3.3 大白菜植株体内GOT活性变化 | 第63-64页 |
3.3.4 绿豆植株体内GOT活性变化 | 第64-65页 |
3.4 作物GPT酶活性变化 | 第65-68页 |
3.4.1 水稻植株体内GPT活性变化 | 第65-66页 |
3.4.2 小麦植株GPT酶活性变化 | 第66-67页 |
3.4.3 大白菜植株体内GPT活性变化 | 第67页 |
3.4.4 绿豆植株体内GPT活性变化 | 第67-68页 |
4 结束语 | 第68-69页 |
第四部分 氨基酸态氮的作物氮素贡献 | 第69-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无菌苗培养 | 第70页 |
1.2 有机、无机混合氮源无菌培养试验 | 第70-72页 |
2 结果 | 第72-78页 |
2.1 有机、无机氮对植株总氮的影响 | 第72-73页 |
2.2 混合氮源中有机、无机氮对植株总氮的贡献率 | 第73-78页 |
2.2.1 有机、无机氮对小麦植株总氮的贡献 | 第73-75页 |
2.2.2 有机、无机氮对大白菜植株总氮的贡献 | 第75-76页 |
2.2.3 有机、无机氮对绿豆植株总氮的贡献率 | 第76-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4 结语 | 第79-80页 |
第五部分 氨基酸态氮的拟南芥全生育期培养试验 | 第80-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1.1 拟南芥培养 | 第81-82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82-83页 |
1.2.1 种子春化和砂粒大小对砂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 | 第82-83页 |
1.2.2 不同大小的三角瓶培养拟南芥试验 | 第83页 |
1.2.3 通气培养试验 | 第83页 |
1.2.4 拟南芥全生育期培养 | 第8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3-88页 |
2.1 种子春化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3-84页 |
2.2 砂粒大小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 第84-85页 |
2.3 不同大小的三角瓶培养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 第85-86页 |
2.4 无菌条件下通气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6页 |
2.5 无菌条件下有机氮作氮源时拟南芥生长发育情况 | 第86-88页 |
3 结语 | 第88-90页 |
第六部分 结束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7页 |
英文摘要 | 第107-114页 |
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录用和完稿的文章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