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选择性胆甾化壳聚糖衍生物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3页
   ·两亲性聚合物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研究进展第12-18页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纳米粒第13-14页
     ·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自组装纳米粒第14-15页
     ·聚电解质复合物形成的纳米粒第15-17页
     ·树枝状聚合物形成的纳米粒第17-18页
   ·疏水改性多糖自聚集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第18-22页
     ·直链型分子疏水改性多糖第21页
     ·环状疏水小分子化学修饰多糖第21-22页
     ·聚丙烯酸酯类高分子修饰改性多糖第22页
   ·疏水改性壳聚糖衍生物自聚集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第22-26页
     ·疏水改性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用作疏水性药物的载体第23-24页
     ·疏水改性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用作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载体第24-25页
     ·疏水改性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用作基因载体第25-26页
   ·纳米粒的生物效应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第26-31页
     ·纳米粒潜在的生物毒性效应第27页
     ·纳米粒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研究第27-28页
     ·疏水改性壳聚糖纳米粒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研究第28-31页
   ·课题的提出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43页
第二章 选择性胆甾化壳聚糖两亲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43-55页
   ·前言第43-45页
   ·实验部分第45-46页
     ·试剂与仪器第45页
     ·邻苯二甲酰化壳聚糖(PHCS)的合成第45页
     ·胆甾醇琥珀酸酯(CHS)的合成第45页
     ·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的合成第45-46页
     ·产物的FT-IR、~1H NMR及DSC表征第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邻苯二甲酰化壳聚糖(PHCS)的合成及表征第46-49页
     ·胆甾醇琥珀酸酯(CHS)的合成及表征第49-50页
     ·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的合成及表征第50-52页
   ·小结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第三章 O-胆甾醇基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第55-66页
   ·前言第55页
   ·实验部分第55-56页
     ·试剂与仪器第55页
     ·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第55-56页
     ·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的自聚集行为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56页
     ·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自聚集纳米粒形态的观察第56页
     ·粒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检测第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62页
     ·O-CHCS的自聚集行为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56-58页
     ·O-CHCS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第58-61页
     ·O-CHCS自聚集纳米粒形成机制的探讨第61-62页
   ·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第四章 O-胆甾醇基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作为疏水性药物载体的研究第66-85页
   ·前言第66-67页
   ·实验部分第67-70页
     ·试剂与仪器第67页
     ·载药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第67-68页
     ·载药纳米粒的形态及粒径分析第68页
     ·载药纳米粒的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第68页
     ·DSC分析第68页
     ·体外释放实验第68-69页
     ·HeLa细胞的复苏与培养第69页
     ·细胞毒性实验第69页
     ·HeLa细胞对游离DOX与载药纳米粒的摄取实验第69-70页
   ·结果与讨论第70-81页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第70-71页
     ·载药纳米粒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第71-74页
     ·DSC分析第74-75页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第75-78页
     ·HeLa细胞培养第78页
     ·空白O-CHCS纳米粒、载药纳米粒及游离DOX的细胞毒性作用第78-79页
     ·HeLa细胞对游离DOX与载药纳米粒的摄取实验第79-81页
   ·小结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第五章 O-胆甾醇基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第85-100页
   ·前言第85-86页
   ·实验部分第86-87页
     ·试剂与仪器第86页
     ·O-CHCS纳米粒与BSA复合物的制备第86页
     ·O-CHCS纳米粒与BSA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分析第86页
     ·复合物的圆二色谱检测第86-87页
     ·ITC分析第87页
     ·复合物的形态观察第87页
     ·复合物的粒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检测第87页
     ·BSA对负载ATRA的O-CHCS纳米粒释放的影响第87页
   ·结果与讨论第87-96页
     ·荧光光谱分析第87-89页
     ·紫外光谱分析第89-90页
     ·圆二色谱分析第90-92页
     ·Zeta电位分析第92-93页
     ·复合物的TEM观察及粒径分析第93-94页
     ·BSA对负载ATRA的O-CHCS纳米粒释放行为的影响第94-95页
     ·ITC分析第95-96页
     ·O-CHCS纳米粒与BSA的作用机制研究第96页
   ·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第六章 O-胆甾醇基壳聚糖自聚集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第100-109页
   ·前言第100-101页
   ·实验部分第101-103页
     ·试剂与仪器第101页
     ·设计引物第101页
     ·真核表达载体pCMV-hBD_2的构建及鉴定第101-102页
     ·O-胆甾醇基壳聚糖(O-CHCS)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第102页
     ·细胞培养及基因转染第102页
     ·提取细胞总RNA及RT-PCR第102页
     ·hBD_2基因的蛋白表达鉴定第102页
     ·hBD_2抗菌活性检测第102-103页
   ·结果与讨论第103-106页
     ·真核表达载体pCMV-hBD_2的鉴定第103-104页
     ·转染细胞hBD_2基因mRNA表达鉴定第104-105页
     ·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hBD_2蛋白水平检测第105-106页
     ·抗菌活性检测第106页
   ·小结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全文总结第109-110页
创新点与展望第110-111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辐射导致长期骨髓抑制的机制及MnTE骨髓辐射保护作用的试验观察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提高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及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