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 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及抗生素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14-43页 |
| 1 前言 | 第14-1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6-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3页 |
| ·实验进程 | 第17页 |
| ·IVAP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7-20页 |
| ·雷贝拉唑血药浓度测定方法(HPLC法) | 第20-21页 |
| ·雷贝拉唑生物利用度及肝肠首过效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抗生素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 ·数据及统计分析 | 第23页 |
| 3.结果 | 第23-35页 |
| ·大白兔IVAP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 ·一般状况 | 第23-24页 |
| ·导管造影情况 | 第24页 |
| ·IVAP模型的可行性验证及雷贝拉唑生物利用度初步研究 | 第24-25页 |
| ·雷贝拉唑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 第25-27页 |
| ·方法的专属性 | 第25-27页 |
| ·线性范围及最低检测限 | 第27页 |
| ·血浆中雷贝拉唑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27页 |
| ·雷贝拉唑生物利用度及肝肠首过效应研究 | 第27-32页 |
| ·十二指肠给药后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 | 第27-29页 |
| ·外周静脉给药后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 | 第29-30页 |
| ·门静脉给药后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 | 第30-32页 |
| ·绝对生物利用度与肠道、肝脏提取率 | 第32页 |
| ·联合用药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结果 | 第32-35页 |
| 4.讨论 | 第35-41页 |
| ·大白兔IVAP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第35-37页 |
| ·血浆中雷贝拉唑浓度HPLC检测方法学的评价 | 第37-38页 |
| ·雷贝拉唑生物利用度及肝肠首过效应研究 | 第38-39页 |
| ·联合用药对雷贝拉唑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第39-41页 |
| 5.结论 | 第41-42页 |
| 6.存在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附录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综述一 | 第50-62页 |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综述二 | 第62-75页 |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