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 第7-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8-11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8-9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9-10页 |
·新制度经济学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1-17页 |
·国外有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12页 |
·国内有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2-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财政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17-27页 |
·德美日三国财政体制分析 | 第17-23页 |
·德国财政体制安排 | 第17-19页 |
·美国财政体制安排 | 第19-21页 |
·日本财政体制安排 | 第21-23页 |
·三国财政体制的共同特征 | 第23-25页 |
·立法界定事权 | 第23-24页 |
·科学界定财权 | 第24页 |
·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 | 第24-25页 |
·国内"强镇扩权"经验借鉴 | 第25-27页 |
·"强镇扩权"改革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强镇扩权"与"乡财县管"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浦东新区乡镇财政体制分析 | 第27-37页 |
·浦东开发初期的财政体制一"八五"体制(1990—1995) | 第27-28页 |
·"八五"乡镇财政体制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八五"乡镇财政体制取得的成效 | 第28页 |
·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阶段--"九五"体制(1996—2000) | 第28-30页 |
·"九五"乡镇财政体制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九五"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 第29-30页 |
·"九五"乡镇财政体制存在问题 | 第30页 |
·初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十五"体制(2001—2005) | 第30-32页 |
·"十五"乡镇财政体制主要内容 | 第31页 |
·"十五"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 第31页 |
·"十五"乡镇财政体制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综合配套改革初见成效—"十一五"体制(2006—2010) | 第32-37页 |
·"十一五"乡镇财政体制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十一五"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 第33-34页 |
·"十一五"乡镇财政体制存在问题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浦东新区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模式探索 | 第37-46页 |
·第一步:发挥省、市、区县级财政的积极性 | 第37-40页 |
·考核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考核激励机制的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考核激励机制奖励额的确定 | 第39页 |
·考核程序 | 第39-40页 |
·资金使用与奖惩措施 | 第40页 |
·第二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40-42页 |
·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 第40-41页 |
·建立规模适度、稳定可靠的转移支付基金 | 第41页 |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与比例 | 第41页 |
·条线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直拨至乡镇 | 第41-42页 |
·提高转移支付透明度 | 第42页 |
·第三步:重新构建为基层财政提供保障的财政体制 | 第42-46页 |
·扩大乡镇财政必要的财权 | 第42页 |
·构建为基层财政提供保障的财政支出体制 | 第42-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