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关于我国收容教育制度的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创新性及其特色 | 第13页 |
第四节 理论框架:程序正义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 第13-15页 |
一、程序正义理论 | 第13-14页 |
二、制度变迁理论 | 第14-15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分析路线 | 第15-16页 |
一、文献分析方法 | 第15页 |
二、比较分析方法 | 第15页 |
三、系统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收容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现阶段调查状况 | 第16-23页 |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娼妓救济团体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收容教育所的初步形成——解放初期的妇女收容教养所 | 第17页 |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收容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收容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当前我国收容教育制度发展的现状 | 第19-20页 |
第六节 G省S市收容教育所的调查状况 | 第20-23页 |
一、S市收容教育所其工作可分为三块 | 第20-21页 |
二、收容教育所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 第21页 |
三、S市收容教育所的队伍状况 | 第21-22页 |
四、被收容教育人员管理情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当前收容教育制度的问题 | 第23-33页 |
第一节 收容教育制度在法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立法依据的滞后与矛盾 | 第23-25页 |
二、收容教育制度的法律性质存在争议 | 第25页 |
三、收容教育在法律程序上非司法性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收容教育制度在政策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收容教育制度有悖于"依法治国" | 第27-28页 |
二、收容教育制度有悖于我国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实践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收容教育的适用对象在操作中的随意性 | 第29-30页 |
二、收容教育所的当前管理体制单一,趋同监禁刑 | 第30-31页 |
三、公安机关执法不严,滋生腐败空间 | 第31页 |
四、收容教育社会面小,被收容教育人员抵触情绪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收容教育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7页 |
第一节 政府职能发生转变 | 第33-35页 |
一、收容教育制度产生的原因 | 第33-34页 |
二、收容教育制度与现实的冲突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转型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矫治制度——收容教育的替代制度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国外及港台地区对卖淫嫖娼行为的处理措施比较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矫治制度的概念与意义 | 第39页 |
第三节 构建矫治制度遵循的原则 | 第39-41页 |
一、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 第40页 |
二、应体现人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1页 |
三、应体现教育科学化矫治的原则 | 第41页 |
第四节 建构矫治制度的司法程序 | 第41-42页 |
第五节 建构矫治制度下具体运作的管理模式 | 第42-45页 |
一、将收容教育所更名为专门的矫治所 | 第42-43页 |
二、公检法司各司其职,程序司法化 | 第43页 |
三、综合治理,民政、劳动部门加入矫治主体 | 第43页 |
四、矫治形式的的多样化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