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框架 | 第15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5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重点 | 第16页 |
| ·研究的难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7页 |
| ·基础理论 | 第22-23页 |
| ·专业和课程建设 | 第23-25页 |
| ·产学研方面 | 第25-27页 |
| 3 和谐社会与高职教育 | 第27-39页 |
| ·和谐社会构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7-32页 |
| ·和谐社会及其教育之维 | 第27-29页 |
| ·和谐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9-32页 |
| ·高职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 第32-39页 |
| ·社会的视野 | 第33-35页 |
| ·政治的视野 | 第35-36页 |
| ·经济的视野 | 第36-37页 |
| ·文化的视野 | 第37-39页 |
| 4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 第39-46页 |
| ·发展背景与环境 | 第39-42页 |
| ·工业化进程 | 第39-40页 |
| ·经济全球化 | 第40-41页 |
| ·学习型社会 | 第41页 |
| ·高等教育大众化 | 第41-42页 |
| ·发展现状 | 第42-46页 |
| ·重要地位得以确立,并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 第42-43页 |
| ·办学方向与目标趋向明确化与科学化 | 第43-44页 |
| ·人才培养模式因应现实之需、灵活多样 | 第44页 |
|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 第44-45页 |
| ·管理体制与办学机制日益改善 | 第45-46页 |
| 5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及与中国的比较 | 第46-62页 |
| ·德国的高职教育发展 | 第46-50页 |
|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简况 | 第46-47页 |
|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特征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页 |
| ·日本的高职教育发展 | 第50-53页 |
|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简况 | 第50-51页 |
|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页 |
| ·美国的高职教育发展 | 第53-56页 |
|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简况 | 第53-55页 |
|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页 |
| ·中外高职教育发展比较 | 第56-62页 |
|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述 | 第57-60页 |
| ·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比较 | 第60-62页 |
| 6 四川高职教育发展实证研究之一——以省级(行业)主管高职院校为例 | 第62-69页 |
| ·(例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第62-65页 |
| ·学院概述 | 第62页 |
| ·特色及经验展示 | 第62-65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65页 |
| ·(例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第65-69页 |
| ·学院概述 | 第65-66页 |
| ·特色及经验展示 | 第66-68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68-69页 |
| 7 四川高职教育发展实证研究之二——以地区主管高职院校为例 | 第69-72页 |
|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 第69-72页 |
| ·学院概述 | 第69-70页 |
| ·特色及经验展示 | 第70-71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71-72页 |
| 8 四川高职教育发展实证研究之三——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 第72-76页 |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 第72-76页 |
| ·学院概述 | 第72页 |
| ·特色及经验展示 | 第72-74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74-76页 |
| 9 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 第76-84页 |
|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6-79页 |
| ·培养目标定位不确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微观缺陷 | 第76-77页 |
| ·办学条件较差,难以适应全面快速发展需要 | 第77-78页 |
| ·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偏低 | 第78-79页 |
| ·急速扩张且发展不平衡 | 第79页 |
| ·制约因素分析 | 第79-84页 |
| ·宏观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79-82页 |
| ·中观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82-83页 |
| ·微观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83-84页 |
| 10 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84-94页 |
| ·宏观层面 | 第84-87页 |
| ·传统观念的现代矫正 | 第84-85页 |
| ·教育体制的和谐 | 第85页 |
| ·教育政策的倾斜 | 第85-86页 |
| ·教育结构的合理化 | 第86-87页 |
| ·中观层面 | 第87-88页 |
| ·地方政府应积极扶持本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 | 第87页 |
| ·引导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 | 第87-88页 |
| ·鼓励并帮助建立社会办学机制 | 第88页 |
| ·微观层面 | 第88-94页 |
|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 | 第89页 |
| ·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 | 第89-90页 |
| ·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 | 第90-91页 |
|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 第91-92页 |
| ·扩展办学经费筹集渠道 | 第92页 |
| ·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 第92-94页 |
| 11 结论及展望 | 第94-96页 |
| ·研究结论 | 第94页 |
| ·展望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2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0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