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图案集论文

中国龙的图像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引言第11-17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目的第11-14页
  一 关于研究对象第11-13页
  二 研究目的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4-15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途径第15-17页
第一章 中国龙的源流第17-43页
 第一节 龙起源考第17-27页
  一 龙为古鳄说第18-20页
  二 龙为蛇说第20-21页
  三 龙为蜥蜴说第21-22页
  四 龙为马说第22页
  五 龙为鲵说第22-23页
  六 龙为鱼说第23页
  七 龙组合说第23-24页
  八 龙为云说第24页
  九 龙为虹说第24-25页
  十 龙为雷电说第25-26页
  十一 龙为松树说第26页
  十二 图腾说第26页
  十三 物候说第26-27页
 第二节 考古研究中的龙第27-33页
  一 辽宁查海"石块龙"第27-28页
  二 陕西宝鸡北首岭"鸟鱼龙纹"第28页
  三 河南濮阳"蚌壳龙"第28-29页
  四 内蒙古赤峰"四灵纹陶尊龙"第29-30页
  五 湖北黄梅"卵石龙"第30页
  六 甘肃甘谷"鲵龙"第30-31页
  七 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第31页
  八 太湖流域的"虎龙"第31-32页
  九 山西陶寺"蟠龙"第32-33页
 第三节 文献资料中的龙第33-40页
 第四节 龙的共性与演化模式第40-43页
第二章 中国龙图像的形成第43-58页
 第一节 龙图像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第43-46页
 第二节 龙图像的形成第46-50页
 第三节 龙图像的内涵第50-53页
  一 沟通天地人神的瑞兽第50-52页
  二 影响自然世界的神兽第52页
  三 预示吉凶福祸的灵兽第52-53页
 第四节 龙图像的民族审美意识第53-58页
  一 虚实相生第54页
  二 写意传神第54-55页
  三 形似万象第55-58页
第三章 中国龙图像的演变过程第58-85页
 第一节 商周时期的龙图像第58-61页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图像第61-67页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龙图像第67-71页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图像第71-72页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龙图像第72-75页
 第六节 宋元时期的龙图像第75-78页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龙图像第78-85页
第四章 中国龙的家族图像第85-106页
 第一节 龙家族的图像第86-90页
 第二节 "龙生九子"图像第90-94页
 第三节 "龙有九似"第94-97页
 第四节 龙图像的设计表现形式第97-106页
  一 龙图像的设计表现形式第97-100页
  二 龙图像的造型设计第100-106页
第五章 龙图像艺术的形式特征及意蕴第106-121页
 第一节 龙图像艺术的图式类型第106-111页
  一 原龙时期的图式类型第106-107页
  二 夔龙时期的图式类型第107-109页
  三 应龙时期的图式类型第109-110页
  四 黄龙时期的图式类型第110-111页
 第二节 图像体系的观念意义第111-113页
  一 自然图腾崇拜观第111页
  二 祖先崇拜观第111-112页
  三 真龙天子观第112-113页
  四 祥瑞龙凤观第113页
 第三节 龙图像的象征意蕴第113-115页
 第四节 龙图像的设计艺术第115-117页
 第五节 龙图像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第117-121页
结论第121-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4页
图录第134-14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新仲裁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新型纳米材料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界面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