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高分子前药模型的提出和意义 | 第14-15页 |
| ·高分子前体药物的类型 | 第15-16页 |
| ·大分子药物的载体类型 | 第16页 |
|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输体系中的应用 | 第16-23页 |
| ·PEG载体药物 | 第17-18页 |
| ·HPMA载体药物 | 第18-21页 |
| ·PLGA载体药物 | 第21-22页 |
| ·其他载体药物 | 第22-23页 |
| ·壳聚糖在高分子载药体系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生物活性成分在高分子前药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2-芳基丙酸类药物 | 第25-27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7-28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可聚合的药物乙烯酯与糖乙烯酯合成 | 第29-4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可聚合药物乙烯酯的合成 | 第29-32页 |
| ·二酸二乙烯酯合成 | 第32页 |
| ·可聚合糖乙烯酯的酶促合成 | 第32-34页 |
| ·酶促合成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乳糖6-O-乙烯己二酰 | 第32-33页 |
| ·酶促合成6-O-乙烯丁二酰-D-葡萄糖、6-O-乙烯己二酰-D-葡萄糖、6-O-乙烯壬二酰-D-葡萄糖、6-O-乙烯癸二酰-D-葡萄糖 | 第33-34页 |
| ·产物分析与表征 | 第34-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含糖药物乙烯醇酯共聚物的合成 | 第40-55页 |
|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 ·含糖药物乙烯醇酯共聚物的合成 | 第41-43页 |
| ·酮洛芬乙烯酯均聚物(poly-KVE)的合成 | 第41-42页 |
| ·含糖基酮洛芬乙烯醇酯共聚物的制备 | 第42-43页 |
| ·聚合物前药的结构表征 | 第43-49页 |
| ·单体共聚与含糖聚合物结构讨论 | 第49-51页 |
|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及反应条件对分子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 ·引发剂含量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单体mol比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含糖聚合物前药的药物释放研究 | 第55-72页 |
|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透析袋处理 | 第56页 |
| ·不同缓冲体系的配制 | 第56-57页 |
| ·药物释放 | 第57页 |
| ·动力学方程 | 第57-58页 |
| ·含糖聚合物前药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58-60页 |
| ·小分子原药与聚合物前药的药物释放比较 | 第58-59页 |
| ·萘普生、布洛芬、酮洛芬含糖聚合物前药的药物释放 | 第59-60页 |
| ·聚合物性质对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0-64页 |
| ·糖侧链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1页 |
| ·连接臂长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载药量与药物释放的关系 | 第62-64页 |
| ·外部因素对聚合物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4-70页 |
| ·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4-66页 |
| ·释放介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温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8-69页 |
| ·离子强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静电纺丝制备高分子纳米载药纤维 | 第72-80页 |
| ·实验试剂 | 第72-73页 |
| ·实验仪器 | 第73页 |
| ·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73-74页 |
|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74页 |
| ·红外光谱鉴定 | 第74页 |
| ·FT-IR分析 | 第74-75页 |
| ·扫描电镜 | 第75-77页 |
| ·XRD测试结果 | 第77-78页 |
| ·纳米载药纤维的药物释放研究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