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和谐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轨迹 | 第9-32页 |
一、和谐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一) 社会的基本含义和概念 | 第9页 |
(二) 和谐的基本含义和概念 | 第9-10页 |
(三) 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和概念 | 第10页 |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及表现 | 第10-12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与实践轨迹 | 第12-18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 第12-15页 |
(二) 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实践 | 第15-18页 |
三、西方历史上的和谐理论与实践轨迹 | 第18-24页 |
(一) 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论 | 第18-22页 |
(二) 西方历史上和谐社会的实践 | 第22-24页 |
四、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 | 第24-32页 |
(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 | 第24-27页 |
(二)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 | 第27-32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第32-41页 |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探索 | 第32-36页 |
(一) 政治和谐: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32-33页 |
(二) 经济和谐:邓小平理论的追求目标 | 第33-34页 |
(三) 思想文化和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价值 | 第34-35页 |
(四) 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第35-36页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构式内涵 | 第36-38页 |
(一) 构筑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36页 |
(二) 完善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 | 第36-37页 |
(三) 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 | 第37页 |
(四) 确立聚合的文化认同机制 | 第37-38页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式内涵 | 第38-41页 |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 第38页 |
(二)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第38-39页 |
(三)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39页 |
(四) 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 | 第39-40页 |
(五) 社会内部结构及各系统的和谐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41-49页 |
一、经济方面:又好又快,共建共享 | 第41-43页 |
(一) 又好又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途径 | 第41-42页 |
(二) 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 | 第42-43页 |
二、政治方面:民主法制,公平正义 | 第43-45页 |
(一) 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 第43-44页 |
(二)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44-45页 |
三、社会方面: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 第45-46页 |
(一)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 第45-46页 |
(二)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 | 第46页 |
四、文化方面:诚信友爱,多元宽容 | 第46-49页 |
(一)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准则 | 第46-48页 |
(二) 多元宽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 第49-65页 |
一、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视角构筑合理的政治生态体系 | 第49-52页 |
(一)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即统治与治理 | 第49-50页 |
(二) 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即公平与效率 | 第50-51页 |
(三)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即私与公 | 第51-52页 |
二、转变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第52-55页 |
(一) 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第52页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第52-54页 |
(三) 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4-55页 |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 第55-58页 |
(一)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党的执政方式转变 | 第56页 |
(二) 注重制度创新,健全党的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 | 第56-57页 |
(三)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取得执政合法性的源泉 | 第57-58页 |
四、缔造公正合理的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 | 第58-62页 |
(一) 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58-60页 |
(二)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 第60-61页 |
(三)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61-62页 |
五、构筑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 第62-65页 |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62-63页 |
(二) 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 第63-64页 |
(三) 推动和谐文化创建活动 | 第64-65页 |
结束语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