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AP对不同地理种源红松遗传结构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林木地理变异与种源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林木的地理变异及其形成机理 | 第9页 |
| ·种源与种源试验 | 第9页 |
| ·种源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分子标记 | 第11-15页 |
| ·常用分子标记简介 | 第11-12页 |
| ·SRAP分子标记及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前景 | 第12-15页 |
| ·红松概述 | 第15-16页 |
| ·红松的地理分布 | 第15页 |
| ·红松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 ·红松的价值 | 第15页 |
| ·国内外红松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 ·露水河红松种子园自然概况 | 第18页 |
| ·研究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 | 第18页 |
| ·研究地点的气候条件 | 第18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 ·红松针叶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19页 |
| ·红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19-20页 |
| ·引物筛选 | 第20页 |
| ·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20-22页 |
| ·数据分析与应用软件 | 第22-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 ·红松针叶总DNA提取 | 第24页 |
| ·红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4-28页 |
| ·SRAP-PCR单因子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SRAP-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 第28-29页 |
| ·延伸时间对SRAP-PCR的影响 | 第28页 |
| ·循环次数对SRAP-PCR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预变性的选择对SRAP-PCR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种源红松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9-36页 |
| ·不同种源红松多态位点比率 | 第29-31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指数 | 第31-32页 |
| ·不同种源红松的遗传分化 | 第32-33页 |
| ·不同种源红松的基因流格局 | 第33页 |
| ·不同种源红松的遗传距离与遗传一致度 | 第33-36页 |
| ·不同种源红松的生长性状比较 | 第36-38页 |
| ·不同种源红松树高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 ·不同种源红松胸径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与生长性状比较 | 第38-39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与树高比较 | 第38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与胸径比较 | 第38-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红松针叶总DNA的提取 | 第39页 |
| ·红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39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 第39-40页 |
| ·不同种源红松多态位点比率 | 第39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39-40页 |
| ·不同种源红松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格局 | 第40页 |
| ·不同种源红松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生长性状比较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附录 | 第48-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