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写名词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45页 |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 | 第13-24页 |
·水稻结构基因组学研究 | 第13-16页 |
·水稻基因组作图 | 第13-14页 |
·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 第14-16页 |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16-24页 |
·基因表达产物分析 | 第17-18页 |
·利用突变体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18-24页 |
·T-DNA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方法 | 第24-28页 |
·TAIL-PCR | 第25-26页 |
·反向PCR | 第26-27页 |
·质粒拯救 | 第27-28页 |
·接头PCR | 第28页 |
·PCR步移(PCR-Walking) | 第28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28-31页 |
·农杆菌及其介导遗传转化的原理 | 第28-30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的发展 | 第30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 | 第30-31页 |
·T-DNA整合机理和特征 | 第31-34页 |
·植物基因组中T-DNA整合的一般特征 | 第31页 |
·T-DNA整合模型 | 第31-33页 |
·T-DNA在水稻染色体水平上的分布 | 第33-34页 |
·水稻主要插入突变体库介绍 | 第34-36页 |
·Tos17插入突变体数据库 | 第34页 |
·RMD(Rice Mutant Database) | 第34-35页 |
·SHIP(Shanghai T-DNA Insertion Population) | 第35页 |
·RISD(Rice T-DNA Insertion Sequence Database) | 第35-36页 |
·植物叶色突变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36-43页 |
·植物叶色突变的类型 | 第36-37页 |
·植物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 第37-41页 |
·叶绿素合成途径上基因的突变产生叶色变异 | 第37-39页 |
·血红素到光敏色素生色团生物合成途径上基因突变产生叶色突变 | 第39-40页 |
·编码其他叶绿素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叶色变异 | 第40-41页 |
·与光合系统无直接关系的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叶色变异 | 第41页 |
·植物叶色突变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RNase Z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5-4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6-56页 |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菌株、质粒和感受态细胞 | 第46页 |
·细菌载体及构建方法 | 第46-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6页 |
·转基因植株的DNA抽提和PCR阳性检测 | 第48-49页 |
·转基因植株T-DNA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 | 第49-51页 |
·PCR产物纯化和测序 | 第51-52页 |
·T-DNA插入侧翼序列的分析 | 第52页 |
·其他研究单位的T-DNA插入侧翼序列的收集 | 第52页 |
·RNA的抽提、检测和反转录 | 第52-53页 |
·RT-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 | 第53-54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54页 |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 第54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目标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55页 |
·目标蛋白OsRNase Z的原核表达 | 第55-5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6-88页 |
·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植株PCR阳性检测 | 第56页 |
·水稻T-DNA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 | 第56-57页 |
·T-DNA侧翼序列的分类 | 第57-58页 |
·T-DNA插入侧翼序列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分布特征 | 第58-70页 |
·侧翼序列在水稻基因组上的分布特征 | 第58-61页 |
·侧翼序列在水稻各染色体上分布位置特征 | 第61-64页 |
·侧翼序列在基因组各区域分布特征 | 第64-67页 |
·侧翼序列在水稻功能基因的分布特征 | 第67-70页 |
·T-DNA在水稻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特征 | 第70-75页 |
·T-DNA插入位点附近的特殊一级结构 | 第70-71页 |
·T-DNA插入位点附近弯曲度的变化 | 第71-73页 |
·T-DNA插入位点附近的碱基组成特征 | 第73-75页 |
·白化苗性状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功能研究 | 第75-88页 |
·水稻颜色突变体表型的筛选 | 第75-76页 |
·目标白化苗突变体的获得 | 第76-77页 |
·白化苗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序列分析与基因功能预测 | 第77-78页 |
·白化苗突变体的功能互补实验 | 第78-79页 |
·OsRNase Z基因家族分析 | 第79页 |
·突变植株的超微结构的观察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79-82页 |
·OsRNase Z基因的表达与叶绿素合成密切相关 | 第82-83页 |
·RNAi抑制OsRNase Z基因导致白化苗 | 第83-85页 |
·OsRNase Z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85页 |
·OsRNase Z等位突变体的研究 | 第85-86页 |
·OsRNase Z蛋白表达 | 第86-88页 |
5 讨论 | 第88-97页 |
·侧翼序列分离方法效率的比较 | 第88-89页 |
·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Tos17插入侧翼序列的分离 | 第89-90页 |
·T-DNA和Tos17在水稻基因组的分布 | 第90-93页 |
·T-DNA和Tos17在水稻基因组的非随机分布 | 第90-91页 |
·T-DNA和Tos17在水稻基因区间的非随机分布 | 第91-92页 |
·T-DNA和Tos17在水稻功能基因分布的偏爱性 | 第92-93页 |
·T-DNA插入位点临近序列的弯曲度和碱基构成 | 第93-94页 |
·水稻基因组饱和插入所需群体大小的估计 | 第94-95页 |
·水稻T-DNA侧翼序列数据库的应用 | 第95页 |
·白化苗基因型愈伤的获得方法及其应用 | 第95-96页 |
·OsRNase Z被T-DNA破坏导致白化苗性状出现的原因推测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附录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