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俗与吉祥文化--以江南为考察中心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8-14页 |
三、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仪式:吉祥文化的写生 | 第17-35页 |
第一节 兴龙舟竞渡,吉祥喜庆 | 第18-23页 |
一、龙舟竞渡节俗化过程中的吉祥因素 | 第18-20页 |
二、吉祥文化的动态表达 | 第20-23页 |
第二节 采百草合药,保健避秽 | 第23-28页 |
一、采百草 | 第23-25页 |
二、炮制动物药 | 第25-28页 |
第三节 抚尘踏斗草,娱乐祈福 | 第28-31页 |
一、斗百草 | 第28-30页 |
二、踏百草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亲朋赏端阳,美满和谐 | 第31-35页 |
一、亲友互访贺端阳 | 第31-33页 |
二、女儿归宁过喜节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符号:吉祥文化的描摹 | 第35-53页 |
第一节 饮食中的吉祥文化 | 第36-44页 |
一、粽子 | 第36-39页 |
二、酒 | 第39-41页 |
三、“端午红” | 第41-43页 |
四、黄鱼、咸蛋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端午佩饰中的吉祥文化 | 第44-48页 |
一、虎饰辟鬼魅 | 第44-45页 |
二、索饰求安康 | 第45-46页 |
三、毒饰辟邪祟 | 第46-47页 |
四、香包的吉祥意蕴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家庭装饰中的吉祥文化 | 第48-53页 |
一、蒲剑斩千邪,艾旗召百福 | 第48-50页 |
二、天师镇宅,钟馗捉鬼 | 第50-51页 |
三、张贴符图驱邪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口传:吉祥文化的传递 | 第53-69页 |
第一节 对政治人物的传诵 | 第53-58页 |
一、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传说 | 第53-56页 |
二、纪念吴国名臣伍子胥的传说 | 第56-57页 |
三、纪念晋国功臣介子推(绥)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对神奇人物的传扬 | 第58-62页 |
一、关于张天师的传说 | 第58-59页 |
二、关于钟馗的传说 | 第59-61页 |
三、关于曹娥的传说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关于端午仪式的传说 | 第62-69页 |
一、挂菖蒲、艾蒿的传说 | 第62-64页 |
二、佩饰的传说 | 第64-66页 |
三、少数民族节日别说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5页 |
一、不同历史时期端午节俗之吉祥特色探析 | 第69-71页 |
二、不同地域端午节俗之吉祥特色考察 | 第71-72页 |
三、端午节俗与其他节日节俗吉祥特色之比较 | 第72-75页 |
附表:《香包及其寓意》 | 第75-7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
详细摘要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