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陶瓷发电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压电发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2 压电陶瓷发电的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压电陶瓷概述 | 第16-22页 |
·压电效应 | 第16-17页 |
·压电陶瓷 | 第17-19页 |
·压电陶瓷的压电性能参数 | 第19-21页 |
·压电方程 | 第21-22页 |
·压电发电方式 | 第22-26页 |
·压电振子 | 第22页 |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 | 第22-24页 |
·压电振子的等效电路 | 第24页 |
·多片压电振子的连接方式 | 第24-26页 |
3 压电发电的理论模型研究 | 第26-43页 |
·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 | 第26-32页 |
·长度伸缩模式的理论模型 | 第26-29页 |
·厚度伸缩模式的理论模型 | 第29-32页 |
·双压电片悬臂梁压电发电结构的理论模型 | 第32-37页 |
·电极串联双压电片悬臂梁发电结构的理论模型 | 第32-35页 |
·电极并联双压电片悬臂梁发电结构的理论模型 | 第35-37页 |
·压电叠堆的理论模型 | 第37-40页 |
·电极串联的压电叠堆的理论模型 | 第37-39页 |
·电极并联的压电叠堆的理论模型 | 第39-40页 |
·理论模型的验证 | 第40-43页 |
4 压电发电的特性分析 | 第43-54页 |
·压电发电振子的发电特性 | 第43-49页 |
·压电振子输出的电能 | 第43-45页 |
·压电材料发电的负载特性 | 第45-47页 |
·外部激励对发电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47-49页 |
·长度伸缩模式与厚度伸缩模式的比较 | 第49-50页 |
·电极串联和电极并联的双压电片悬臂梁结构的比较 | 第50-52页 |
·电极串联和电极并联的压电叠堆的比较 | 第52-54页 |
5 压电发电鞋 | 第54-60页 |
·压电发电鞋的设计和制作 | 第54-58页 |
·压电发电鞋的性能测试和储能电路设计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