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课题的意义和牵引供电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 ·世界铁路的发展和我国的发展规划 | 第12-13页 |
| ·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系统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铁路牵引网的供电方式 | 第14-15页 |
| ·国内外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特点 | 第15-16页 |
| ·铁路牵引供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2 牵引供电系统 | 第18-26页 |
| ·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第18-22页 |
| ·牵引供电系统组成 | 第18-19页 |
| ·牵引供电方式 | 第19-21页 |
| ·单边和双边供电 | 第21-22页 |
| ·电气化机车负荷 | 第22-23页 |
| ·交直型电力机车 | 第22页 |
| ·交直交型电力机车 | 第22-23页 |
| ·牵引变电所负荷特性 | 第23-24页 |
| ·负荷的冲击性特点 | 第23页 |
| ·两供电臂负荷的不均衡性 | 第23页 |
| ·负荷率低 | 第23-24页 |
| ·负序特性 | 第24页 |
| ·谐波特性 | 第24页 |
| ·高速铁路的负荷特性 | 第24-25页 |
| ·单台机车的牵引负荷大 | 第24-25页 |
| ·列车负载率高,受电时间长 | 第25页 |
| ·短时集中负荷特征明显 | 第25页 |
| ·越区供电能力要求高 | 第25页 |
| ·常用的牵引变压器 | 第25-26页 |
| 3 牵引供电系统接入电力系统电压等级(解析法) | 第26-36页 |
| ·计算公式和标准 | 第26-31页 |
| ·电压损失的计算公式 | 第26-29页 |
|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第29页 |
| ·谐波 | 第29-31页 |
| ·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第33-34页 |
| ·谐波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4 牵引供电系统接入电力系统电压等级(采用PSCAD仿真) | 第36-48页 |
| ·系统仿真软件PSCAD/EMTDC | 第36-38页 |
| ·电磁暂态仿真软件结构.. | 第36页 |
| ·PSCAD/EMTDC的功能 | 第36-37页 |
| ·采用PSCAD建模 | 第37-38页 |
| ·数字仿真 | 第38-41页 |
| ·仿真采用的供电和计算条件 | 第38-39页 |
| ·仿真模型的选择及参数设置 | 第39页 |
| ·接触线和钢轨电压稳态布 | 第39-41页 |
| ·外部电源短路容量对接触线供电电压的影响 | 第41-45页 |
| ·普速铁路的情况 | 第41-43页 |
| ·高速铁路的情况 | 第43-45页 |
| ·谐波 | 第45-46页 |
| ·负序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5 牵引供电系统的暂态仿真 | 第48-78页 |
| ·单个供电臂发生接触网对地短路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 | 第48-50页 |
| ·AT供电方式下发生短路时过电压和馈线电流的变化趋势 | 第50-63页 |
| ·在首端发生短路时的过电压情况分析 | 第50-53页 |
| ·在供电臂中间20KM处发生接触线对地短路 | 第53-56页 |
| ·在供电臂末端40KM处发生接触线对地短路 | 第56-59页 |
| ·系统短路容量1200MVA时的分析 | 第59-63页 |
| ·直供带回流供电线路的短路电压和馈线电流分析 | 第63-70页 |
| ·在首端短路时的情况 | 第63-65页 |
| ·在15KM处短路时的情况 | 第65-67页 |
| ·末端发生短路时接触线与钢轨的电压情况 | 第67-70页 |
| ·直接供电方式线路的短路电压和馈线电流分析 | 第70-77页 |
| ·在首端短路的情况 | 第70-72页 |
| ·(15KM)发生短路时接触线和钢轨的电压分布 | 第72-74页 |
| ·末端短路时的接触线和钢轨峰值过电压分布 | 第74-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6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作者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