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现状评述 | 第9页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0-11页 |
四、主要观点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本文的主要观点包括 | 第11页 |
(二) 本文运用的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基金会与公共行政的内在逻辑联系 | 第13-31页 |
一、公共行政的范畴解析 | 第13-19页 |
(一) 行政、公行政与私行政 | 第14-16页 |
(二) 公共行政、国家行政与社会公行政 | 第16-18页 |
(三) 公共行政主体研究:基金会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类型成为社会公行政主体 | 第18-19页 |
二、基金会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 第19-28页 |
(一) 基金会出现的历史背景分析 | 第19-21页 |
(二) 国外公益基金会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德国为例 | 第21-23页 |
(三) 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 第23-26页 |
(四) 我国基金会在公共行政领域的角色扮演: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10 余年的发展为例 | 第26-28页 |
三、基金会在公共行政领域的活动中所陷入的困境 | 第28-29页 |
(一) 数量激增,上规模的基金会少 | 第28页 |
(二)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和募款能力偏低 | 第28页 |
(三) 内部治理混乱,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 第28页 |
(四) 产权结构不清晰,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 第28-29页 |
四、造成发展瓶颈的原因 | 第29-31页 |
(一) 政府对基金会的“操作”违背了基金会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 | 第29-30页 |
(二) 基金会法律属性研究的缺失,导致三重法律身份的错位,权利义务关系混乱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基金会在公共行政领域之法律实证分析 | 第31-46页 |
一、基金会的内在运行规律 | 第31-33页 |
(一) 基金会在两大法系中的法律地位分析:财团法人制度与公益信托制度概述 | 第31-32页 |
(二) 基金会产权制度研究 | 第32-33页 |
二、国外慈善基金会管理体制分析 | 第33-36页 |
(一) 大陆法系模式——以德国为例 | 第34-35页 |
(二) 普通法系模式——以美国为例 | 第35-36页 |
三、基金会在中国 | 第36-46页 |
(一)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及运作模式 | 第36-40页 |
(二) “制度化生产”的特点和基金会组织外形化特征 | 第40-44页 |
(三) 中国的“基金会”文化 | 第44-46页 |
第三部分 寻求基金会与政府在公共行政领域关系的良性循环:从依附走向独立 | 第46-51页 |
一、基金会从依附走向独立的导向性对策 | 第46-48页 |
(一) 以政府行为为主导,通过一般意义上两者优势领域的划分来界定权限 | 第46-47页 |
(二) 借鉴西方成熟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设计一种理想模式 | 第47页 |
(三) 对现行做法的批判与修正 | 第47-48页 |
二、行政法学的回应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