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5-20页 |
·我国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5-17页 |
·电磁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 第17-20页 |
·国外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概况 | 第20-27页 |
·国外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各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 第22-27页 |
·国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初步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9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电场的预测研究 | 第32-62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 第33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分裂导线表面电位梯度的研究 | 第33-44页 |
·常用计算方法的原理分析及其建模 | 第34-37页 |
·计算模型的评估与优选 | 第37-39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表面电位梯度的特性分析 | 第39-44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下方空间工频电场的研究 | 第44-54页 |
·交流输电线路下方空间电场的数学模型 | 第44-48页 |
·交流输电线路下方空间电场的表示方法及其特征 | 第48-50页 |
·影响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下方工频电场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50-54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电场的限值选择及其评估 | 第54-61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电场限值的选择 | 第54-56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导线最小对地距离的研究 | 第56-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磁场的预测研究 | 第62-77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周围空间工频磁场的数学模型 | 第63-68页 |
·工频磁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3-67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磁场的横向分布特性 | 第67-68页 |
·影响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下方工频磁场的主要因素 | 第68-72页 |
·负荷电流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导线对地高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单回路导线布置形式的影响 | 第70-71页 |
·双回路相序布置方式的影响 | 第71-72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磁场的限值选择及其评估 | 第72-76页 |
·国际非离子辐射防护委员会及其电磁环境导则简介 | 第72-73页 |
·ICNIRP导则对工频磁场暴露提出的限值 | 第73页 |
·ICNIRP导则的特点与核心结论 | 第73-75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磁场的限值选择与评估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预测研究 | 第77-94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特性分析 | 第78-81页 |
·累积概率分布特性 | 第78页 |
·频谱特性 | 第78-79页 |
·横向分布特性 | 第79-81页 |
·基于相关向量机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预测模型 | 第81-87页 |
·输入变量的选择 | 第81-82页 |
·相关向量机回归建模 | 第82-85页 |
·RVM预测模型的准确度校验 | 第85-87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限值选择及其预测评估 | 第87-93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限值选择 | 第87-90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预测评估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噪声的预测研究 | 第94-120页 |
·引言 | 第94页 |
·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噪声的产生机理及其特性分析 | 第94-100页 |
·无线电噪声的产生机理 | 第95-96页 |
·频谱特性 | 第96-97页 |
·横向分布特性 | 第97-98页 |
·统计分布特性 | 第98-100页 |
·基于模态分析法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噪声的预测模型 | 第100-111页 |
·无线电干扰的预测模型 | 第101-110页 |
·电视干扰的预测模型 | 第110-111页 |
·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噪声的限值选择及其预测评估 | 第111-119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噪声的限值选择 | 第111-114页 |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噪声的预测评估 | 第114-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0-12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0-122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