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E平台轮毂的液锻模CAD与弯曲疲劳试验CAE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汽车轮毂概述 | 第11-14页 |
| ·轮毂在汽车上的重要性 | 第11页 |
| ·轮毂对材料的要求 | 第11-13页 |
| ·轮毂制造工艺 | 第13-14页 |
| ·CAD/CAE技术概述及其在汽车轮毂行业的应用 | 第14-17页 |
| ·液态模锻技术及其在汽车行业上的应用 | 第17-19页 |
| ·液态模锻的概述 | 第17-18页 |
| ·液态模锻的发展及其在汽车行业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第23-33页 |
| ·Pro/E简介 | 第23页 |
| ·Pro/E二次开发方法与开发语言的选择 | 第23-24页 |
| ·Pro/TOOLKIT二次开发技术 | 第24-30页 |
| ·Pro/TOOLKIT开发环境简介 | 第24-25页 |
| ·Pro/TOOLKIT对象、动作和对象句柄 | 第25页 |
| ·Pro/TOOLKIT开发Pro/E的步骤 | 第25-30页 |
| ·相关技术 | 第30-33页 |
| ·参数化设计技术 | 第30页 |
| ·MFC接口技术 | 第30-31页 |
| ·数据库的确定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轮毂液态模锻工艺与液锻模设计 | 第33-53页 |
| ·液态模锻工艺与特点 | 第33-34页 |
| ·轮毂结构 | 第34-37页 |
| ·轮毂概述 | 第34-36页 |
| ·轮毂的设计及其要求 | 第36-37页 |
| ·轮毂液态模锻工艺 | 第37-41页 |
| ·轮毂的材料 | 第37-38页 |
| ·液态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38-41页 |
| ·液锻机的选择 | 第41-42页 |
| ·液锻方式的选择 | 第42页 |
| ·轮毂液锻件图设计 | 第42-46页 |
| ·液锻件位置 | 第42-43页 |
| ·分型面 | 第43页 |
| ·加工余量 | 第43-44页 |
| ·脱模斜度 | 第44页 |
| ·液锻件的收缩率 | 第44-45页 |
| ·液锻件图的设计 | 第45-46页 |
| ·轮毂液锻模结构设计 | 第46-49页 |
| ·型腔的数目 | 第46页 |
| ·浇道的设计 | 第46-47页 |
| ·排气槽与溢流槽 | 第47-48页 |
| ·卸料机构设计 | 第48页 |
| ·开、合模机构 | 第48-49页 |
| ·轮毂液锻模零件设计 | 第49-53页 |
| ·可分凹模设计 | 第49-50页 |
| ·凸模设计 | 第50-53页 |
| 第四章 轮毂液锻模参数化CAD系统的建立 | 第53-63页 |
| ·参数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53-54页 |
| ·基于Pro/E的零件参数化模块设计 | 第54-55页 |
| ·基于Pro/E的零件参数化设计 | 第54页 |
| ·基于Pro/E的模块设计 | 第54-55页 |
| ·轮毂与其液锻件参数化模型块的建立 | 第55-57页 |
| ·轮毂参数化模型块的建立 | 第55-56页 |
| ·轮毂液锻件及其液锻工艺参数化模块的建立 | 第56-57页 |
| ·液锻机选择模块 | 第57页 |
| ·轮毂液锻模参数化模块 | 第57-59页 |
| ·轮毂可分凹模参数化设计 | 第58-59页 |
| ·轮毂上凸模参数化设计 | 第59页 |
| ·轮毂下凸凹模参数化设计 | 第59页 |
| ·工作零件参数化模块设计 | 第59-61页 |
| ·卸料零件参数化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 ·模板类零件参数化设计 | 第60-61页 |
| ·参数化装配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参数化CAD系统运行 | 第63-67页 |
| ·系统运行流程 | 第63页 |
| ·液锻件的生成 | 第63-64页 |
| ·液锻模的生成 | 第64-65页 |
| ·液锻模总装配图的生成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基于Pro/E轮毂弯曲疲劳试验的研究 | 第67-75页 |
| ·轮毂弯曲疲劳简介 | 第67页 |
| ·轮毂动态弯曲疲劳试验动力学仿真 | 第67-69页 |
| ·装配连接 | 第68页 |
| ·创建运动环境 | 第68-69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69页 |
| ·弯曲疲劳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69-72页 |
| ·Pro/E有限分析的特点 | 第69页 |
| ·轮毂有限分析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 ·静力学分析 | 第70-72页 |
| ·疲劳分析 | 第72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72-7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