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轮南地区油气相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引言第10-17页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目的第10页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2页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14页
 四、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第14-15页
 五、完成的工作量第15页
 六、成果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17-29页
 第一节、断裂特征第18-21页
 第二节、储盖组合第21-27页
  一、储层特征第21-23页
   1、侏罗系储层特征第21页
   2、三叠系储层特征第21页
   3、奥陶系储层特征第21-22页
   ·、岩性特征第21-22页
   ·、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典型的风化壳型储层的特征第22页
   ·、轮南奥陶系裂缝多期发育第22页
   4、寒武系储层特征第22-23页
   ·、岩性特征第22-23页
   ·、储集性能特征第23页
   ·、储集层类型第23页
  二、盖层特征第23-24页
  三、储盖组合第24-27页
   1、上部组合第25页
   2、中部组合第25-26页
   3、下部组合第26-27页
 第三节、油气分布特征第27-29页
第二章、轮南地区油气相态分布特征第29-39页
 第一节、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第29-32页
  一、原油的性质和分布特征第29-31页
  二、天然气的性质和分布特征第31-32页
  三、小结第32页
 第二节、石炭系油气特征第32-36页
  一、原油的性质和分布特征第32-34页
  二、天然气的性质和分布特征第34-35页
  三、小结第35-36页
 第三节、三叠系油气特征第36-39页
  一、原油的性质和分布特征第36-37页
  二、天然气的性质和分布特征第37-38页
  三、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油气相态分布成因研究第39-77页
 第一节、相态成因的两大源岩因素第40-48页
  一、寒武系烃源岩第42-44页
  二、奥陶系烃源岩第44-46页
  三、两套源岩对油气相态的影响第46-48页
 第二节、相态成因的两期成藏因素第48-66页
  一、方法选择第49-50页
  二、轮南地区主要成藏期第50-55页
   1、利用油气藏饱和压力/露点压力确定油藏形成时间第50-51页
   2、利用储层沥青、运移沥青的反射率测定结果确定成藏期第51-54页
   3、利用包裹体类型和温度分析第54-55页
   4、小结第55页
  三、不同期次成藏造成油气的相态差异第55-66页
   1、早期和晚期成藏原油特征的差异第55-57页
   2、全油碳同位素的差异第57-58页
   3、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的差异第58-64页
   4、包裹体成分的差异第64-66页
 第三节、相态成因的两期构造运动因素第66-77页
  一、晚海西构造运动对轮南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第66-72页
   1、轮南地区晚海西期构造背景第66-67页
   2、轮南地区变形特征第67-71页
   3、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第71-72页
  二、喜山期构造运动对轮南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第72-77页
   1、喜山运动的特点第72-74页
   2、喜山运动对油气相态的控制第74-77页
   ·、喜山运动对源岩生烃的控制第74页
   ·、喜山运动对油气运移路径的控制第74-77页
第四章、油气相态成因模式分析第77-106页
 第一节、稠油相态成因模式第77-92页
  一、来源第77-84页
   1、轮南地区的稠油为下古生界海相原油第77页
   2、油源对比第77-80页
   3、多源的地球化学证据第80-84页
   ·、γ—蜡烷第80-82页
   ·、甾烷的相关性特征第82页
   ·、储层沥青生标特征与轮南东部原油相似第82-83页
   ·、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第83页
   ·、三芳甲藻甾烷的差异第83-84页
  二、多期充注与调整的证据第84-89页
   1、原油物理性质的差异第84页
   2、多期沥青共存、低成熟度沥青切割高成熟度沥青第84-85页
   3、多个温度区间的烃类包裹体第85-86页
   4、原油族组分的不同第86-87页
   5、丰富的正构烷烃与不溶混合物共存第87-88页
   6、普遍含有25-降藿烷第88-89页
  三、成藏模式第89-92页
   1、海西早期寒武系来源的原油一次充注第89页
   2、海西晚期寒武系来源的原油二次充注第89-91页
   3、喜山期哈拉哈塘奥陶系来源原油的混入第91-92页
 第二节、正常油相态成因模式第92-98页
  一、正常油来源第92-93页
  二、多期充注和调整的证据第93-97页
   1、利用圈闭演化史分析第93-94页
   2、原油物理性质的证据第94-96页
   3、原油地球化学证据第96-97页
   ·、饱和烃色谱具有"双峰"特征第96页
   ·、原油三芳甾烷与中西部台地区上奥陶统浅水碳酸盐台地相源岩中的分布特征相似第96-97页
   ·、甲藻甾烷的分布与中上奥陶统生油岩的非常相似第97页
  三、正常油相态形成模式第97-98页
   1、海西晚期寒武系来源的原油首次充注奠定了正常油的资源基础第97页
   2、喜山期奥陶系来源的原油二次充注,正常油规模最终定型第97-98页
 第三节、凝析油、天然气的相态形成模式第98-106页
  一、天然气特征与来源第98-103页
   1、天然气烃类组成重烃含量高第98-100页
   2、天然气非烃成分以N_2和CO_2为主第100页
   3、天然气组分同位素特征第100-101页
   4、轮南地区天然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第101-103页
  二、凝析油特征与成因第103-104页
  三、凝析油、天然气相态形成模式第104-106页
第五章、基于相态分析的成藏模式研究第106-121页
 第一节、轮南地区油气运聚模式第106-111页
  一、运移方向第106-109页
   1、天然气的运移方向第106-107页
   2、原油运移方向第107-109页
  二、运移通道第109-111页
   1、断裂是轮南地区的主要运移通道第109-111页
   2、不整合面及裂缝-孔洞是次级运移通道第111页
 第二节、轮南地区油气成藏模式第111-121页
  一、油气藏类型第111-112页
   1、潜山类油气藏第112页
   2、碳酸盐岩裂缝型油气藏(内幕油气藏)第112页
   3、低幅度背斜油气藏第112页
  二、轮南奥陶系潜山非常规油气田的特征第112-116页
   1、储集体整体连通,内部非均质第112-113页
   2、温压相同,油水界面不统一第113-115页
   3、整体含油,含油不均一第115-116页
   4、宏观上具"西油东气"格局,内部相态有一定的差异第116页
  三、轮南地区油气成藏机制第116-117页
   1、长期供油与多期成藏第116页
   2、长期的古斜坡与多期油气聚集第116页
   3、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与多期成藏第116-117页
   4、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与油气的保存、破坏与改造第117页
  四、油气聚集模式(以桑塔木地区为例)第117-121页
   1、平面上呈现差异聚集的规律第117-119页
   2、纵向上呈现运移分馏的规律第119-120页
   3、结论第120-121页
第六章、各种油气相态勘探领域分析第121-129页
 第一节、潜山周缘西围斜带是稠油和正常油资源的潜在领域,东围斜带是天然气资源的潜在领域第121-125页
  一、油气源条件与保存条件优于轮南潜山第121页
  二、已显示良好的勘探势头第121-123页
  三、储层是潜在勘探领域的关键第123-125页
   1、高能礁滩相储集相带发育第123-124页
   2、顺层岩溶及深埋岩溶作用发育第124-125页
   3、裂缝发育第125页
  四、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第125页
 第二节、轮南地区碎屑岩是正常油资源潜在勘探领域第125-127页
  一、目前勘探形势第125页
  二、有利储集层分析第125-126页
   1、石炭系第125-126页
   2、三叠系第126页
  三、有利区带预测第126-127页
 第三节、轮南深层寒武-下奥陶统高能相带是凝析油和天然气资源潜在领域第127-129页
结论第129-131页
 1、首次系统的研究轮南相态分布情况,编制了反映油气性质的系列图件;提出了轮南地区油藏成藏的两期划分方案第129页
 2、提出控制轮南相态分布的三大因素第129-130页
 3、提出轮南相态成因模式,探讨了轮南地区成藏模式。即平面上差异聚集为主垂向上以运移分馏为主,提出各个相态新的勘探领域和部署第130-131页
附图第131-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1页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铸造Al-Si系合金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多媒体SoC前端设计及其FPGA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