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及基因组特征 | 第11页 |
·Xcc致病系统中的Ⅲ型分泌途径和hrp基因 | 第11-13页 |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1-12页 |
·hrp基因 | 第12-13页 |
·植物病原菌致病系统中的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第Ⅰ类hrp基因簇的调控系统 | 第13-15页 |
·第Ⅱ类hrp基因的调控系统 | 第15-17页 |
·T3SS上游负向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页 |
·利用hrpX启动子及抗生素来筛选在上游负向调控T3SS的基因 | 第17-18页 |
·通过利用转座子来获得突变体 | 第18页 |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目的 | 第18-19页 |
·内容 | 第19页 |
·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4页 |
·材料 | 第20-2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抗生素及其他试剂 | 第22页 |
·试材 | 第22-23页 |
·溶液与缓冲液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34页 |
·研究策略 | 第24-25页 |
·菌种培养条件及保存 | 第25-26页 |
·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6页 |
·细菌质粒的提取 | 第26页 |
·常规PCR | 第26-27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7-28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28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28页 |
·DNA连接 | 第28-29页 |
·电脉冲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电转化 | 第29页 |
·三亲本接合 | 第29-30页 |
·植株的致病性试验 | 第30页 |
·β-半乳糖苷酶(GUS)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细菌总R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反转录PCR(RT-PCR) | 第32-33页 |
·NADH氧化还原酶酶活测定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报告系统的构建 | 第34-36页 |
·8004/p6GX构建 | 第34-36页 |
·三亲本接合及菌株抗生素敏感验证 | 第36页 |
·转座结果 | 第36-40页 |
·转座的抗生素抗性筛选的有效性检测 | 第36-37页 |
·所得克隆的生长情况及致病性 | 第37-38页 |
·所得克隆的定位 | 第38-40页 |
·与结果相关基因簇中库中相关突变体的致病性检测 | 第40-41页 |
·1592PK与XG005的生化因子检测 | 第41-42页 |
·XC1592对hrpX(XC3076)及hrpG(XC3077)的调控 | 第42-44页 |
·通过构建hrpX、hrpG的β-葡糖苷酸酶基因报告系统来检测 | 第42-44页 |
·通过RT-PCR检测hrpG、hrpX转录量的不同 | 第44页 |
·lon基因与XC1592的关系 | 第44-49页 |
·技术路线 | 第44页 |
·通过GUS报告系统鉴定XC1592对lon的调控 | 第44-46页 |
·1592PK对致病性的影响是否可以通过lon的全长进行功能互补 | 第46-49页 |
·突变体1592PK及XG005酶活测定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选用hrpX的缘由 | 第50页 |
·转座子覆盖率 | 第50页 |
·相似报告系统的有效性 | 第50-51页 |
·XC1592对于hrpX的调控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