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洞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地铁车站施工方法 | 第9-12页 |
| ·明挖法 | 第9-10页 |
| ·盖挖法 | 第10-11页 |
| ·盾构法 | 第11页 |
| ·浅埋暗挖法 | 第11-12页 |
| ·群洞法的引入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理论信息研究 | 第15页 |
| ·数值计算研究 | 第15-16页 |
| ·实验研究 | 第16-17页 |
| ·评述 | 第17页 |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7-18页 |
| 2 宣武门车站施工工艺 | 第18-26页 |
| ·车站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 ·工程简介 | 第18-19页 |
| ·周边环境 | 第19-20页 |
| ·车站施工工艺 | 第20-22页 |
| ·车站施工方案的确定 | 第20页 |
| ·施工工艺 | 第20-22页 |
| ·工程难点及其对策 | 第22-26页 |
| ·过既有线施工 | 第22-23页 |
| ·初支与二衬的受力体系转换 | 第23-26页 |
| 3 群洞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26-48页 |
| ·单一洞室地表沉降规律 | 第26-40页 |
| ·单一洞室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26-32页 |
| ·单一洞室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32-35页 |
| ·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5-40页 |
| ·双孔隧道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40-44页 |
| ·双孔隧道接近度的划分 | 第40-41页 |
| ·双孔隧道周边应力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 ·双孔隧道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42-44页 |
| ·三孔或多孔隧道地表沉降规律 | 第44-48页 |
| 4 FLAC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76页 |
| ·FLAC 程序简介 | 第48-54页 |
| ·摩尔-库伦(Mohr-Coulomb)模型 | 第48-50页 |
| ·有限差分法 | 第50-54页 |
| ·计算假定 | 第54-55页 |
| ·计算模型的尺寸及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 ·车站土体的物理参数 | 第56-57页 |
| ·开挖模拟方案 | 第57-76页 |
| ·不同方案群洞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分析 | 第58-66页 |
| ·群洞施工对地层位移影响的结论 | 第66-68页 |
| ·方案1 群洞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方案2 群洞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9-71页 |
| ·不同开挖顺序对地表的影响范围 | 第71-73页 |
| ·群洞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的结论 | 第73-76页 |
| 5 车站群洞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76-90页 |
| ·地表沉降监测的目的 | 第76-77页 |
| ·监测方案的设计 | 第77-80页 |
|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 第77-78页 |
| ·测点布置 | 第78-80页 |
|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 ·地表历时曲线分析 | 第80-84页 |
| ·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分析 | 第84-85页 |
| ·现场监测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5-90页 |
| ·地表历时曲线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 ·主断面横向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第87-9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主要结论 | 第90页 |
|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90-91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