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7页 |
·线粒体 DNA 单倍型类群的命名及其在各大洲人群中的分布 | 第9-17页 |
·线粒体DNA单倍型类群的命名 | 第9-10页 |
·线粒体DNA进化树 | 第10-11页 |
·线粒体DNA在亚、欧人群中的分布 | 第11-17页 |
·线粒体DNA在亚洲人群中的变异模式 | 第12-13页 |
·线粒体DNA在欧洲人群中的变异模式 | 第13-17页 |
·新疆和中亚地区古代及现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现代新疆及中亚地区线粒体DNA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古代新疆及中亚地区线粒体DNA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古 DNA 研究技术进展 | 第19-25页 |
·定量PCR在古DNA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扩增产物长度多态性 | 第20-21页 |
·尿嘧啶N糖基化酶 | 第21-22页 |
·焦磷酸测序技术 | 第22-23页 |
·多重PCR | 第23-24页 |
·次氯酸应用 | 第24-25页 |
·论文研究背景与设计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样本采集 | 第28页 |
·样本的处理 | 第28-29页 |
·骨骼样本的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牙齿样本的处理方法 | 第29页 |
·DNA 抽提 | 第29-30页 |
·牙齿样本的抽提 | 第29页 |
·骨骼样本的抽提 | 第29-30页 |
·Uracil-N-Glycosylase(UNG)处理 | 第30页 |
·古 DNA 的定量 | 第30-31页 |
·标准品制备 | 第30页 |
·定量PCR | 第30-31页 |
·古 DNA 的扩增 | 第31-33页 |
·mtDNA 高可变区扩增 | 第31-32页 |
·RFLP 扩增 | 第32-33页 |
·APLP 扩增 | 第33页 |
·扩增产物纯化与测序 | 第33页 |
·RFLP 酶切分析 | 第33页 |
·PCR 产物的 TA 克隆 | 第33-34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33-3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连接反应 | 第34页 |
·转化反应 | 第34页 |
·防污染措施 | 第34-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序列比对 | 第35页 |
·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 | 第35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多维度分析 | 第36页 |
·中介网络分析 | 第36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定量 PCR在小河古代样本 DNA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研究背景 | 第37页 |
·实验策略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标准曲线 | 第37-38页 |
·定量结果 | 第38-39页 |
·线粒体DNA结果分析 | 第39页 |
·核 DNA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骨骼与牙齿的比较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新疆小河墓地古代居民遗传结构初步研究 | 第41-52页 |
·研究背景 | 第41-43页 |
·样本采集 | 第43-44页 |
·结果 | 第44-48页 |
·mtDNA 序列的变异情况 | 第44-45页 |
·共享序列分析 | 第45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6页 |
·多维尺度分析 | 第46-47页 |
·Tajimas’D 中性检验及错配分布 | 第47-48页 |
·分子差异分析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第五章 新疆山普拉墓地古代居民遗传结构研究 | 第52-62页 |
·研究背景 | 第52-53页 |
·样本采集 | 第53-54页 |
·结果 | 第54-58页 |
·mtDNA序列的变异情况及单倍型归属 | 第54-55页 |
·多维尺度分析 | 第55-56页 |
·Tajimas’D 中性检验及错配分布 | 第56-57页 |
·多样性分析、平均配对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2页 |
第六章 尼雅遗址古代居民线粒体 DNA 研究 | 第62-67页 |
·研究背景 | 第62-63页 |
·样本采集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第七章 太原虞弘墓主人 DNA 分析 | 第67-72页 |
·研究背景 | 第67-68页 |
·样本采集 | 第68页 |
·结果 | 第68-70页 |
·mtDNA高可变一区序列 | 第68-69页 |
·单倍型类群归属 | 第69页 |
·结果的真实性验证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中文摘要 | 第86-89页 |
Abstract | 第89-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