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 第11-2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模糊规避概念 | 第11页 |
·模糊的概念 | 第11-14页 |
·无视模糊 | 第11-12页 |
·概率区间 | 第12-13页 |
·信息缺失 | 第13页 |
·信息来源 | 第13-14页 |
2 模糊规避研究中模糊的呈现方式 | 第14-15页 |
·模糊的数字呈现方式 | 第14-15页 |
·模糊的非数字呈现方式 | 第15页 |
3 模糊规避的理论 | 第15-21页 |
·传统模糊规避理论 | 第16-17页 |
·敌意本质假设 | 第16页 |
·他人评价假设 | 第16-17页 |
·自我评价假设 | 第17页 |
·不确定性规避假设 | 第17页 |
·对模糊规避理论的改进和发展 | 第17-21页 |
·能力假设 | 第18-19页 |
·相对无知假设 | 第19-20页 |
·现状偏好 | 第20页 |
·控制错觉假设 | 第20-21页 |
4 问题提出和实验假设 | 第21-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39页 |
1 实验一:相同参考信息数量条件下,不同呈现方式中的模糊规避 | 第23-27页 |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4页 |
·被试 | 第23页 |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程序 | 第24页 |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2 实验二:不同参考信息数量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 第27-33页 |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被试 | 第27页 |
·设计 | 第27-28页 |
·材料 | 第28-30页 |
·程序 | 第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实验三:同时使用两种呈现方式控制参考信息数量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 第33-39页 |
·实验目的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6页 |
·被试 | 第34页 |
·设计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程序 | 第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6页 |
1 关于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同时使用人数比和信心指数两个指数作为因变量的原因 | 第39-40页 |
·对参考信息数量的控制 | 第40页 |
2 关于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呈现方式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 第41页 |
·参考信息数量对模糊规避结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比较在模糊规避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 | 第42-44页 |
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44-46页 |
·现有实验的不足 | 第44-45页 |
·后续研究的规划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