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分子自组装技术 | 第11-15页 |
·自组装单层的概念 | 第11-12页 |
·自组装单层的发展简史 | 第12页 |
·自组装单层的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自组装单层的表征 | 第13-15页 |
·生物矿化 | 第15-18页 |
·生物矿化机理 | 第16页 |
·生物矿化的四个阶段 | 第16-17页 |
·有机大分子预组织 | 第17页 |
·界面分子识别 | 第17页 |
·生长调制 | 第17页 |
·外延生长 | 第17页 |
·生物矿化中有机—无机界面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静电作用 | 第18页 |
·晶格几何匹配 | 第18页 |
·立体化学互补 | 第18页 |
·自组装仿生矿化合成无机纳米薄膜 | 第18-23页 |
·自组装单层仿生矿化原理 | 第19-20页 |
·自组装单层仿生矿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自组装单层仿生矿化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仿生矿化薄膜与生物矿化的区别 | 第21页 |
·自组装纳米FeOOH薄膜 | 第21-23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自组装单层(SAMs)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38页 |
·有机硅烷系自组装单层 | 第25-27页 |
·氧化硅基有机硅烷系自组装单层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有机硅烷系自组装单层外侧官能团的转化 | 第26-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7-28页 |
·SO_3H/SiO_2的制备 | 第28页 |
·NH_2/SiO_2的制备 | 第28页 |
·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2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质子化效应 | 第28-30页 |
·SO_3H/SiO_2自组装单层在水中的质子化效应 | 第28-29页 |
·NH_2/SiO_2自组装单层在水中的质子化效应 | 第29-30页 |
·FTIR分析 | 第30-32页 |
·SO_3H/SiO_2自组装单层的FTIR分析 | 第30-32页 |
·NH_2/SiO_2自组装单层的FTIR分析 | 第32页 |
·SEM分析 | 第32-34页 |
·TEM分析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自组装单层(SAMs)材料处理五氯酚(PCP)废水 | 第38-60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9页 |
·分析表征方法 | 第39页 |
·PCP标准曲线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波长的选择方法 | 第40页 |
·标曲曲线实验方法 | 第40页 |
·溶液的稳定性实验方法 | 第40页 |
·SO_3H/SiO_2材料吸附水中PCP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NH_2/SiO_2材料吸附水中PCP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9页 |
·PCP标准曲线实验 | 第42-44页 |
·波长的选择 | 第42页 |
·标曲曲线 | 第42页 |
·溶液的稳定性 | 第42页 |
·PCP标准曲线实验小结 | 第42-44页 |
·SO_3H/SiO_2材料吸附水中PCP | 第44-52页 |
·PCP在SO_3H/SiO_2材料上的吸附动力学 | 第44-46页 |
·PCP在SO_3H/SiO_2材料表面的浓度吸附等温线 | 第46-48页 |
·调节pH值对PCP在SO_3H/SiO_2材料表面吸附的影响 | 第48-51页 |
·PCP的液相红外分析 | 第51页 |
·PCP在SO_3H/SiO_2材料表面的吸附机理讨论 | 第51-52页 |
·NH_2/SiO_2材料吸附水中PCP | 第52-59页 |
·PCP在NH_2/SiO_2材料上的吸附动力学 | 第52-53页 |
·PCP在NH_2/SiO_2材料表面的浓度吸附等温线 | 第53-56页 |
·调节pH值对PCP在NH_2/SiO_2材料表面吸附的影响 | 第56-58页 |
·PCP的液相红外分析 | 第58页 |
·PCP在SO_3H/SiO_2材料表面的吸附机理讨论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自组装制备FeOOH纳米薄膜 | 第60-89页 |
·液相法制备无机矿物纳米薄膜 | 第60-65页 |
·液相体系中的成核与生长 | 第60-62页 |
·液相沉积中的可调节因素 | 第62-65页 |
·表面设计 | 第62-63页 |
·过程设计 | 第63-64页 |
·溶液优化 | 第64-65页 |
·自组装低温液相沉积FeOOH纳米薄膜 | 第65-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6页 |
·反应液最佳条件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自组装制备FeOOH薄膜的沉积动力学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pH对FeOOH薄膜沉积量影响的实验方法 | 第68页 |
·自组装FeOOH纳米薄膜的表征方法 | 第6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87页 |
·反应液最佳条件 | 第68-79页 |
·pH值为1.96体系 | 第68-71页 |
·pH值为2.01体系 | 第71-73页 |
·pH值为2.06体系 | 第73-76页 |
·pH值为2.12体系 | 第76-78页 |
·Fe(NO_3)_3—HNO_3体系条件确定 | 第78-79页 |
·FeOOH薄膜的沉积动力学 | 第79-80页 |
·pH对FeOOH薄膜的沉积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自组装FeOOH纳米薄膜的表征 | 第82-87页 |
·TEM分析 | 第82-85页 |
·XRD分析 | 第85页 |
·SEM分析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页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