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 第10-11页 |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11页 |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 第11页 |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1页 |
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 第11-17页 |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 第11-15页 |
·刘易斯(WA.Lewis)的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 | 第12-13页 |
·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Ranis)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3页 |
·托达罗(M.R.Todaro)关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理论 | 第13-14页 |
·哈里斯(J.R.Arris)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 | 第14页 |
·斯塔克(Stark)关于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相对贫困假说 | 第14-15页 |
·乔根森(D.Jorgenson)对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论述 | 第15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 第15-17页 |
·对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 | 第15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研究:经济因素 | 第15-16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研究:个人特征因素 | 第16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研究:制度因素 | 第16-17页 |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条件 | 第17页 |
·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评述 | 第17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选点 | 第18页 |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 第18-19页 |
·实证研究和抽样方法 | 第19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分析 | 第20-27页 |
1 新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结构 | 第20-21页 |
2 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及其分析 | 第21-27页 |
·年龄特点及其分析 | 第21-22页 |
·性别特点及其分析 | 第22页 |
·受教育程度及其分析 | 第22-23页 |
·务工地区选择特点及其分析 | 第23-24页 |
·行业选择特点及其分析 | 第24-25页 |
·转移层次较低,具有兼业性 | 第24-25页 |
·主要转向第二、三产业 | 第25页 |
·转移途径多元化 | 第25页 |
·受体制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很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及务工收入分析 | 第27-35页 |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 | 第27-3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构成 | 第27-2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 | 第27-2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 | 第2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公式表述 | 第28-29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测算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 | 第30-33页 |
·不同务工地区的收入比较 | 第30-32页 |
·不同务工行业的收入比较 | 第32页 |
·不同文化程度的收入比较 | 第32-33页 |
·不同年龄段的收入比较 | 第33页 |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收益及其转移决策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 第35-38页 |
1 农村劳动力素质因素 | 第35-36页 |
·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低 | 第35页 |
·专业技术技能低 | 第35-36页 |
·思想认识水平较低 | 第36页 |
2 劳动力市场因素 | 第36页 |
3 体制因素 | 第36-37页 |
4 流动成本和转移风险的制约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 第38-46页 |
1 实施农村经济战略调整,拓展农业就业空间 | 第38-40页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39页 |
·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充分吸收农村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 | 第39-40页 |
2 把劳务经济作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 | 第40-41页 |
3 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 第41-42页 |
·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 | 第41页 |
·改革农村基础教育 | 第41-42页 |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 第42页 |
4 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 | 第42-43页 |
5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 | 第43-46页 |
·疏通信息障碍 | 第43-44页 |
·疏通户籍障碍 | 第44页 |
·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健全土地产权制度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