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测量—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在线监测水中六价铬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测定水中六价铬的方法 | 第9-10页 |
| ·FIA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0-12页 |
| ·流动注射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 ·流动注射理论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不稳定反应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流动注射过程分析技术 | 第13页 |
|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智能化的校正体系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 第15-25页 |
| ·溶液化学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15-16页 |
| ·手工分析 | 第15页 |
| ·程序分析器 | 第15页 |
| ·连续流动分析(CFA) | 第15页 |
| ·流动注射分析(FIA) | 第15-16页 |
| ·流动注射分析的原理 | 第16-21页 |
| ·基本系统 | 第16-18页 |
| ·样品带的分散 | 第18-19页 |
| ·分散系数 | 第19-20页 |
| ·分散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流动注射分析的仪器 | 第21-23页 |
| ·传输设备 | 第21-22页 |
| ·注入阀 | 第22页 |
| ·连接管道/反应 | 第22-23页 |
| ·检测器 | 第23页 |
|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流路 | 第23-25页 |
| ·单道流路 | 第23-24页 |
| ·多道流路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延时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 ·定量原理 | 第25-26页 |
| ·峰高定量原理 | 第25页 |
| ·峰宽定量原理 | 第25-26页 |
| ·流动注射梯度技术 | 第26-29页 |
| ·梯度稀释 | 第28页 |
| ·梯度扫描 | 第28-29页 |
| ·梯度校正 | 第29页 |
| ·延时测量技术 | 第29-31页 |
| ·延时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时的修正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在线监测水中六价铬 | 第33-50页 |
| ·方法的建立 | 第33-35页 |
| ·方法原理 | 第33页 |
| ·仪器及流程 | 第33-34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 ·操作过程 | 第35页 |
| ·系统软件说明 | 第35-39页 |
| ·主程序 | 第35-37页 |
| ·子程序 | 第37-39页 |
| ·实验参数的优化 | 第39-45页 |
| ·酸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 ·DPC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反应盘管管长与载流流速的选择 | 第41-42页 |
| ·预混管管长的选择 | 第42-43页 |
| ·试样注入体积的选择 | 第43-44页 |
| ·采样时间的选择 | 第44-45页 |
| ·实验中的其它问题 | 第45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45-50页 |
| ·精密度的测定 | 第46页 |
| ·校正曲线的测定 | 第46-47页 |
| ·方法相对检测极限的测定 | 第47-49页 |
|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延时测量技术在在线监测水中六价铬中的应用 | 第50-55页 |
| ·延时时间的选择 | 第50-51页 |
| ·采用延时测量技术的样品测定 | 第51-52页 |
| ·精密度的测量 | 第51页 |
| ·校正曲线的测定 | 第51-52页 |
| ·采用修正延时测量技术的样品测定 | 第52-53页 |
| ·精密度的测量 | 第52页 |
| ·校正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 ·方法的比较 | 第53-55页 |
| ·精密度的比较 | 第53-54页 |
| ·校正曲线的比较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