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地内部流转中政府角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及国外农地制度经验借鉴 | 第17-24页 |
|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 | 第17-20页 |
| ·土地改革(1949—1952) | 第17页 |
| ·人民公社体制(1953—1978) | 第17-18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18-19页 |
| ·土地流转的出现 | 第19-20页 |
| ·国外典型国家农地流转分析 | 第20-23页 |
| ·国外农地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地内部流转机制分析 | 第24-34页 |
| ·农地流转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4-25页 |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5-26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6-27页 |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 ·农地内部流转机制框架 | 第28-30页 |
| ·宏观调控机制 | 第28-29页 |
| ·中观动力机制 | 第29-30页 |
| ·微观市场机制 | 第30页 |
| ·农地流转政策环境构建 | 第30-34页 |
| ·经济调控手段 | 第31-32页 |
| ·行政调控手段 | 第32页 |
| ·法律调控手段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我国农地内部流转方式及障碍分析 | 第34-50页 |
| ·现有流转方式及其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 ·现有流转方式 | 第34-37页 |
| ·现有流转方式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 ·从政府的制度建设层面看主要障碍 | 第38-40页 |
| ·从流转的市场培育和完善看主要障碍 | 第40-46页 |
| ·市场主体认识障碍 | 第40-41页 |
| ·市场组成障碍 | 第41-43页 |
| ·市场结构障碍 | 第43页 |
| ·市场机制障碍 | 第43-45页 |
| ·市场水平障碍 | 第45-46页 |
| ·市场受限障碍 | 第46页 |
| ·其他障碍 | 第46-50页 |
|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成本高 | 第46-47页 |
| ·非生产性收益不完全消失 | 第47页 |
| ·土地价格低和交易成本高 | 第47-48页 |
| ·农村社会保障业发展滞后 | 第48-49页 |
|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政府在农地内部流转中的角色界定 | 第50-64页 |
| ·从政府的制度建设层面看政府的角色 | 第50-54页 |
| ·明确宏观决策机构与决策程序 | 第50页 |
| ·创新实现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 | 第50-51页 |
|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激励 | 第51页 |
| ·完善农地流转的各种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 ·完善地籍登记和监测管理制度 | 第52-53页 |
| ·建立农地二级市场的调控公司 | 第53-54页 |
| ·从流转市场的培育和完善看政府的角色 | 第54-58页 |
| ·鼓励各种符合民利的流转 | 第54页 |
| ·实施对农业劳动者再教育 | 第54-55页 |
| ·培育农地流转的中介组织 | 第55-56页 |
| ·明晰承包经营权权利体系 | 第56-57页 |
| ·加强对农村土地价格管理 | 第57页 |
| ·减少地方政府的市场干预 | 第57-58页 |
| ·从应提供的配套政策看政府的角色 | 第58-64页 |
|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比较利益 | 第58-60页 |
| ·投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页 |
| ·加强农业技术的科研与推广 | 第60-61页 |
| ·加速户籍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保 | 第61-63页 |
| ·拓展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农地流转的实证研究 | 第64-71页 |
| ·安徽省叶集试验区概况 | 第64页 |
| ·叶集试验区农地流转现状 | 第64-67页 |
| ·样本乡的基本情况 | 第64页 |
| ·样本乡农地流转情况 | 第64-65页 |
| ·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第65-67页 |
| ·叶集试验区农地内部流转中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 第67-71页 |
| ·从市场微观环境来看 | 第67-68页 |
| ·从市场中观动力机制来看 | 第68-69页 |
| ·从市场宏观环境来看 | 第69-71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