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1 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萌发生理的研究 | 第12-15页 |
|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第12页 |
| ·种皮结构与休眠的关系 | 第12页 |
| ·内源抑制物质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第12页 |
| ·控制种子休眠的理论 | 第12-14页 |
| ·内源激素调控—三因子学说 | 第13页 |
| ·代谢途径调控学说 | 第13页 |
| ·细胞膜变化的调节 | 第13页 |
| ·代谢物调控 | 第13页 |
| ·基因表达调控 | 第13-14页 |
| ·能量调控 | 第14页 |
| ·种子萌发过程中其内部营养物质的代谢 | 第14-15页 |
| ·贮藏脂肪的代谢 | 第14页 |
| ·贮藏蛋白质的代谢 | 第14-15页 |
| ·贮藏淀粉的转变 | 第15页 |
| 2 解除种子休眠方法的研究 | 第15-19页 |
| ·物理方法 | 第16-17页 |
| ·机械处理 | 第16页 |
| ·温度处理 | 第16页 |
| ·光照处理 | 第16页 |
| ·电离辐射、超声波和电磁场处理 | 第16页 |
| ·层积处理 | 第16-17页 |
| ·化学方法 | 第17-19页 |
|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处理 | 第17-18页 |
| ·化学药剂处理 | 第18页 |
| ·使用渗透调节剂 | 第18-19页 |
| ·综合处理 | 第19页 |
| 3 牡丹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牡丹繁殖栽培技术研究 | 第19-20页 |
| ·牡丹种子休眠的研究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常温层积过程中种子内营养物质及上胚轴形态变化 | 第21-2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处理与测定内容 | 第21-2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 ·凤丹种子层积过程中蛋白组分的变化 | 第22-23页 |
| ·根系发育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23页 |
| ·根长与上胚轴发育的关系 | 第23-2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激素与低温打破凤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效果 | 第26-32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处理与测定内容 | 第26-27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GA_3溶液浓度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初萌期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低温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初萌期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低温与赤霉素组合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初萌期的影响 | 第29页 |
| ·IBA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初萌期的影响 | 第29页 |
| ·6-BA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初萌期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激素与低温对凤丹种子上胚轴萌发及内含物质的影响 | 第32-41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试验处理与测定内容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不同处理对种子内营养物质变化的影响 | 第33-37页 |
| ·不同处理对种子内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处理对种子内谷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处理对种子内盐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处理对胚乳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处理对胚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处理对胚乳中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上胚轴形态影响 | 第37-3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不同处理对牡丹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1-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1-42页 |
| ·鲜重、干重的测定 | 第41页 |
| ·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测定 | 第41页 |
| ·根系生长状况测定 | 第41页 |
|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41-42页 |
| ·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4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 ·不同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2-45页 |
|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对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对凤丹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幼苗光下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5-47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叶面积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叶片长度的影响 | 第46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叶片宽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7-49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根系总长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根系总体积的影响 | 第48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根系总根尖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处理对凤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全文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