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居群野生早樱形态特征及其群落学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野生早樱的分类地位 | 第14页 |
·一般特征及分布 | 第14-15页 |
·樱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樱属分类学研究 | 第15-17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7-19页 |
·基本形态 | 第17-18页 |
·孢粉学研究 | 第18页 |
·叶表皮及腺体的研究 | 第18-19页 |
·染色体研究 | 第19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9页 |
·地理分布研究 | 第19页 |
·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9-20页 |
·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20-21页 |
·有性繁殖 | 第20页 |
·无性繁殖 | 第20-21页 |
·居群的概念 | 第21-23页 |
·什么是“居群”? | 第21-23页 |
·居群的基本特征 | 第22页 |
·居群概念在分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 第22页 |
·居群与进化植物学的关系 | 第22-23页 |
·数学研究方法在居群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页 |
·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立题意义及研究路线 | 第24-27页 |
·立题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野生早樱居群间形态变异研究 | 第27-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取样 | 第28页 |
·形态调查及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武夷山地区各居群间形态变异研究 | 第30-41页 |
·整体变异系数分析 | 第30-32页 |
·花部特征变异分析 | 第32-35页 |
·叶部特征变异分析 | 第35-37页 |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 第37-41页 |
·宝华山地区各居群间形态变异研究 | 第41-46页 |
·整体变异系数分析 | 第41-43页 |
·花部特征变异分析 | 第43-45页 |
·叶部特征变异分析 | 第45-4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变异普遍存在 | 第46页 |
·各地区居群间变异差别大 | 第46-47页 |
·武夷山野生早樱居群间性状分化显著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野生早樱形态地理分化研究 | 第48-69页 |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第48-49页 |
·研究材料 | 第48-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野生早樱不同地理分布区花部形态特征分析 | 第49-56页 |
·巢式方差分析 | 第49-51页 |
·聚类分析 | 第51-5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3-56页 |
·野生早樱不同地理分布区叶部形态特征分析 | 第56-61页 |
·巢式方差分析 | 第56-57页 |
·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9-6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9页 |
·居群分化明显 | 第62页 |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 第62页 |
·分类学处理 | 第62-69页 |
第四章 早樱种系不同居群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 | 第69-10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9-72页 |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69-70页 |
·福建武夷山 | 第69-70页 |
·江苏宝华山 | 第70页 |
·样地的设置及调查方法 | 第70页 |
·最小样地面积的确定 | 第70页 |
·调查方法 | 第70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0-72页 |
·物种组成分析 | 第70页 |
·群落区系分析 | 第70-71页 |
·群落外貌特征及结构研究 | 第71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71页 |
·种群动态研究 | 第71-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99页 |
·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第72-76页 |
·不同居群早樱群落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 第72-75页 |
·不同居群早樱群落科、属、种组成的相似性 | 第75-76页 |
·早樱种系群落组成种类频度分析 | 第76-77页 |
·早樱种系不同居群群落物种区系分析 | 第77-81页 |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77-79页 |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79-81页 |
·群落外貌特征分析 | 第81-86页 |
·生活型和生活型谱 | 第81-82页 |
·叶的性质 | 第82-85页 |
·早樱种系群落外貌与季相 | 第85-86页 |
·群落结构分析 | 第86-90页 |
·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 第86-88页 |
·群落物种重要值分析 | 第88-90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90-94页 |
·早樱种系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90-92页 |
·早樱种系不同群落物种相对多度分布 | 第92-94页 |
·群落种群动态分析 | 第94-99页 |
·各早樱种系生命表编制 | 第95-97页 |
·种群的年龄分布 | 第97页 |
·存活率曲线 | 第97-98页 |
·死亡率曲线 | 第98-9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9-10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3-107页 |
·同一地区形态居群间水平研究 | 第103-104页 |
·不同地区形态地理分化研究 | 第104页 |
·早樱种系不同群落特征研究 | 第104-105页 |
·野生类樱花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05-107页 |
图版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