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麦gfp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及转基因座位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 第10-16页 |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 第10-12页 |
·外源基因的整合机制 | 第12-14页 |
·外源基因在受体内的表达 | 第14-16页 |
·利用传统的杂交方法改良转基因植物的可行性 | 第16页 |
2 转基因植物中报告基因的使用 | 第16-20页 |
·常用的报告基因的分类及其特征 | 第16-17页 |
·一种新型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 | 第17-20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生化性质和发光机制 | 第17页 |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特点及其突变体 | 第17-18页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应用前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转基因大麦gfp 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 | 第20-36页 |
前言 | 第2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荧光原位杂交 | 第21-22页 |
·PCR 扩增 | 第22页 |
·田间工作 | 第22页 |
·根尖、花粉中gfp 基因表达的测定和统计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荧光原位杂交结果 | 第23-24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24-25页 |
·杂交后代中gfp 基因在根尖的表达 | 第25-29页 |
·杂交后代中gfp 基因在花粉的表达 | 第29-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转基因座位结构研究 | 第36-49页 |
前言 | 第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2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37-38页 |
·大麦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7页 |
·杂交探针的标记 | 第37页 |
·酶切基因组DNA | 第37-38页 |
·酶切产物电泳分离 | 第38页 |
·DNA 变性 | 第38页 |
·DNA 片段转移尼龙膜 | 第38页 |
·杂交与信号检测 | 第38页 |
·质粒营救法获取转基因座位序列 | 第38-42页 |
·大麦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8-39页 |
·酶切基因组DNA 及酶切片段的纯化 | 第39页 |
·酶切片段的自连接及连接产物的纯化 | 第39-40页 |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击转化 | 第40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40-41页 |
·PCR 鉴定 | 第41页 |
·点渍杂交鉴定 | 第41-42页 |
·阳性克隆的测序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Southern 杂交结果与分析 | 第42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结果 | 第42-43页 |
·PCR 鉴定结果 | 第43页 |
·点渍杂交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转基因座位序列的分析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试验所用相关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