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群柱下联合基础的研究成果 | 第14-24页 |
·国内外规范中承台的计算方法 | 第14-18页 |
·国内外承台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国内外群柱下联合基础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群柱下联合浅基础承载力研究 | 第26-36页 |
·ACI 规范的群柱下联合浅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26-27页 |
·我国《规范》采用的群柱下联合浅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27-28页 |
·计算步骤 | 第27-28页 |
·暗梁的设置方法 | 第28页 |
·算例分析 | 第28-35页 |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ACI 规范的算法 | 第29-32页 |
·我国《规范》算法 | 第32-34页 |
·两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承载力研究 | 第36-48页 |
·我国《规范》单柱下桩承台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36-37页 |
·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7页 |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37-38页 |
·未设置暗梁时群柱下联合桩承台承载力分析 | 第38-40页 |
·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39页 |
·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9-40页 |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40页 |
·设置暗梁时群柱下联合桩承台承载力分析 | 第40-42页 |
·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40-41页 |
·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41页 |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41-42页 |
·算例分析 | 第42-47页 |
·工程概况 | 第42页 |
·未设置暗梁时计算分析 | 第42-44页 |
·设置暗梁时计算分析 | 第44-46页 |
·结果比较与结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有限元法分析 | 第48-62页 |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方法 | 第48-52页 |
·概述 | 第48-49页 |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49-51页 |
·混凝土破坏准则和开裂压碎处理 | 第51-52页 |
·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52-54页 |
·模型的确定 | 第52页 |
·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52-54页 |
·基于ANSYS 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61页 |
·二柱下联合桩承台工程模型 | 第54-56页 |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56页 |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第56-57页 |
·实体建模 | 第57页 |
·二柱下联合桩承台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传力机理与承载力分析 | 第62-81页 |
·空间桁架理论 | 第62-64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空间桁架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4-70页 |
·模型参数 | 第64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传力机理有限元分析 | 第64-70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的空间桁架模型 | 第70-72页 |
·影响群柱下联合桩承台抗冲切承载力的因素 | 第70-71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空间桁架模型及计算简图 | 第71-72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的承载力分析 | 第72-75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空间桁架模型斜压杆的承载力 | 第72-75页 |
·拉杆及节点的承载力 | 第75页 |
·群柱下联合桩承台空间桁架模型设计验证 | 第75-79页 |
·设计步骤 | 第75-76页 |
·工程实例 | 第76-79页 |
·计算分析及建议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