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 (二) 定性分析法 | 第12页 | 
| (三) 内容分析法 | 第12页 | 
| 四、概念的厘定 | 第12-13页 | 
| (一) 知识精英 | 第12-13页 | 
| (二) 时间段的选择 | 第13页 |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精英的日本观 | 第13-25页 |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的分期 | 第13-20页 | 
| 一、中日关系的“蜜月期”(1978——1990) | 第14-16页 | 
| 二、中日关系的“摩擦期”(1991——2006) | 第16-18页 | 
| 三、中日关系的“回暖期”(2007——2010) | 第18-19页 | 
| 四、中日关系的“恶化期”(2011——至今)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中国知识精英的日本观 | 第20-25页 | 
| 一、由“敌对”走向“友好”——认同与赞赏逐渐增多 | 第20-22页 | 
| 二、“日本热”冷却——日本的挑战引发警惕 | 第22-23页 | 
| 三、战略互惠关系——从强调“警觉审慎”到倡导“合作共赢” | 第23-24页 | 
| 四、逐渐走向成熟的日本观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影响中国知识精英日本观的因素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中日关系对中国知识精英日本观的影响 | 第25-30页 | 
| 一、政治关系 | 第25-27页 | 
| 二、经济关系 | 第27-29页 | 
| 三、社会文化关系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 一、历史因素 | 第30-31页 | 
| 二、传统文化因素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中国知识精英的日本观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 第32-41页 | 
| 第一节 中国知识精英的特征 | 第32-34页 | 
| 一、丰富的智力资源 | 第32-33页 | 
| 二、自由的学术立场 | 第33页 | 
| 三、理性的思维方式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中国知识精英日本观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 | 第34-36页 | 
| 一、辅助外交决策 | 第34-35页 | 
| 二、引导舆论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中国知识精英日本观影响外交决策的途径 | 第36-39页 | 
| 一、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 | 第36-37页 | 
| 二、政府内部报告 | 第37页 | 
| 三、承担课题研究 | 第37-38页 | 
| 四、参加会议 | 第38页 | 
| 五、其他非正式途经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中国知识精英日本观与外交决策互动中的不足之处 | 第39-41页 | 
| 一、专家咨询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 二、知识精英自身学术储备的限制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中国知识精英的日本观对中国民众的日本观的影响 | 第41-49页 | 
| 第一节 中国民间的日本观 | 第41-45页 | 
| 一、中国普通民众的日本观的特征 | 第41-43页 | 
|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对日本形象的描述 | 第43-44页 | 
| 三、中国影视作品中日本形象的描述 | 第44-45页 | 
| 四、国内媒体呈现的日本观 | 第45页 | 
| 第二节 知识精英对民众日本观的影响 | 第45-49页 | 
| 一、知识精英日本观与民众日本观的区别 | 第45-47页 | 
| 二、中国知识精英对民众日本观的引导作用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