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InSAR技术的发展 | 第13页 |
1.2.2 InSAR技术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InSAR技术在西南喀斯特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2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8-30页 |
2.1 InSAR技术三维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 D-InSAR形变监测的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2.2.1 D-InSAR监测原理 | 第19-21页 |
2.2.2 D-InSAR地表形变监测基本流程 | 第21-22页 |
2.3 时序InSAR技术形变监测的基本原理 | 第22-26页 |
2.3.1 Stacking-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3.2 PS-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3 SBAS-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5页 |
2.3.4 短时空基线PS-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4 InSAR技术用于西南喀斯特地表形变监测的难点与误差分析 | 第26-29页 |
2.4.1 造成阴影叠掩 | 第26-27页 |
2.4.2 时间失相关 | 第27-28页 |
2.4.3 空间失相关 | 第28页 |
2.4.4 基线误差 | 第28页 |
2.4.5 DEM误差 | 第28-29页 |
2.4.6 大气误差 | 第29页 |
2.4.7 相位解缠误差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六盘水市地质不稳定区域探测 | 第30-42页 |
3.1 西南喀斯特区域概况 | 第30-32页 |
3.1.1 中国喀斯特概况 | 第30-31页 |
3.1.2 西南喀斯特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4页 |
3.2.1 地质环境 | 第32页 |
3.2.2 自然资源 | 第32-34页 |
3.3 ALOS-1数据的地质不稳定点探测 | 第34-36页 |
3.3.1 实验数据 | 第34-35页 |
3.3.2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3.4 不稳定区域分析 | 第36-40页 |
3.4.1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多源数据时序InSAR技术六盘水地表形变研究 | 第42-69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2-43页 |
4.2 多源数据处理 | 第43-54页 |
4.2.1 哨兵1A数据处理 | 第43-50页 |
4.2.2 ALOS数据处理 | 第50-54页 |
4.3 多源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64页 |
4.3.1 多源数据处理结果整体分析 | 第54-55页 |
4.3.2 多源数据处理结果局部分析 | 第55-64页 |
4.4 地表形变成因分析 | 第64-67页 |
4.4.1 地下水开采对地表形变的影响 | 第64页 |
4.4.2 矿山开采对地表形变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3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变的影响 | 第65页 |
4.4.4 喀斯特特殊的地质环境对地表形变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的二维形变估计技术及应用 | 第69-81页 |
5.1 多维形变估计的研究意义及分解技术 | 第69-70页 |
5.1.1 多维形变估计的研究意义 | 第69页 |
5.1.2 多维形变分解技术 | 第69-70页 |
5.2 基于升降轨数据分解模型理论 | 第70-73页 |
5.2.1 三维形变模型理论 | 第70-72页 |
5.2.2 基于升降轨数据的二维形变分解 | 第72-73页 |
5.3 哨兵升降数据二维形变分解的技术流程及结果 | 第73-80页 |
5.3.1 哨兵升降轨二维时序分解的技术流程 | 第73页 |
5.3.2 哨兵升降轨二维时序分解的结果 | 第73-79页 |
5.3.3 哨兵升降轨二维时序分解东西方向形变原因分析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1-82页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