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中医发生学的概念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部分 《内经》肾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7-14页 |
一、肾和膀胱的形态部位 | 第7页 |
二、肾和膀胱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 第7-9页 |
(一) 肾的生理特性 | 第7-8页 |
(二) 肾的生理功能 | 第8-9页 |
(三) 膀胱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 第9页 |
三、肾的内外联系 | 第9-14页 |
(一) 肾与腑的联系 | 第9-10页 |
(二) 肾与它脏的联系 | 第10-11页 |
(三) 肾与窍、体、液的联系 | 第11-13页 |
(四) 肾与神志 | 第13页 |
(五) 肾与自然 | 第13-14页 |
第三部分、《内经》肾藏象理论的发生因素 | 第14-40页 |
一、标识与萌芽 蕴意深刻的古代文字 | 第14-17页 |
(一) 古代文字与《内经》藏象理论发生学的关系 | 第14-15页 |
(二) 有关肾藏象理论发生的主要文字 | 第15-17页 |
二、直观与始基 简明朴素的古代解剖学 | 第17-20页 |
(一) 古代解剖学与《内经》藏象理论创生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 《内经》中肾和膀胱的解剖状况 | 第18页 |
(三) 解剖对《内经》肾藏象理论形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四) 解剖学对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意义 | 第19-20页 |
三、框架与背景 意境独特的古哲学指导,内涵深远的古文化渗透 | 第20-38页 |
(一) 气论自然观、精气理论、精水合一说与肾藏象理论的形成 | 第20-23页 |
(二) 古代形神观念在《内经》肾藏象理论中的体现 | 第23-24页 |
(三) 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经》肾藏象理论的构建 | 第24-30页 |
(四) 易学象数对《内经》肾藏象理论的影响 | 第30-32页 |
(五) 社会官制文化在《内经》肾藏象理论中的反映 | 第32页 |
(六) 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在《内经》肾藏象理论中的渗透 | 第32-35页 |
(七) 先秦诸子学说对《内经》肾藏象理论形成的作用 | 第35-38页 |
四、加固与完善 临床实践的观察与检验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内经》肾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40-42页 |
一、观察方法 | 第40页 |
二、系统方法 | 第40-41页 |
三、数学方法 | 第41页 |
四、文献方法 | 第41页 |
五、医疗实践方法 | 第41页 |
六、逻辑方法 | 第41-42页 |
第五部分 《内经》肾藏象理论体系的演进 | 第42-43页 |
一、创生与萌芽 原始的单纯解剖概念 | 第42页 |
二、发展与转变 实体概念向功能模型的演化 | 第42页 |
三、充实与完善 理论体系的最终确立 | 第42-43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参考书目 | 第44-46页 |
综述 | 第46-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