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行政法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比较行政法的视角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引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第14-25页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过程与公众参与的现状第14-19页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过程第14-15页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现状第15-18页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问题根源第18-19页
 二、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地位第19-23页
  (一)、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理念转变的结果第19-21页
  (二)、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地位第21-23页
 三、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路——比较行政法的视角第23-24页
 表一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框图第24-25页
第二章 美国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25-49页
 一、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况第25-26页
 二、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规评述与横向比较第26-41页
  (一)、背景介绍第26-27页
  (二)、相关法规评述第27-41页
 三、对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评价第41-48页
  (一)、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第41-42页
  (二)、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第42-43页
  (三)、美国行政法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分析第43-46页
  (四)、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第46-48页
 表二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第48-49页
第三章 日本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49-62页
 一、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况第49-50页
 二、相关法规评述与横向比较第50-54页
  (一)、日本关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规定第51-52页
  (二)、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与范围第52-54页
  (三)、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第54页
 三、对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评价第54-61页
  (一)、日本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第54-56页
  (二)、日本行政法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分析第56-57页
  (三)、中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第57-61页
 表三 中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第61-62页
第四章 德国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62-79页
 一、德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况第62-64页
  (一)、制度形成的条件第62-63页
  (二)、制度的法制环境第63-64页
 二、相关法规评述第64-70页
  (一)、《德国环境信息法》第64-66页
  (二)、《德国环境监测法》(德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66-70页
 三、德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评价第70-79页
  (一)、德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第70-72页
  (二)、德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第72-73页
   表四 德国环境晴雨表六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及目标第72-73页
  (三)、德国行政法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分析第73-75页
  (四)、中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第75-79页
   表五 中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第78-79页
第五章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第79-92页
 一、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横向比较与启示第79-82页
  (一)、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横向比较第79-81页
   表六 美国、日本、德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横向比较第81页
  (二)、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的启示第81-82页
 二、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规评述第82-87页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第82-84页
  (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与暂行办法》第84-87页
 三、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第87-92页
  (一)、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与理念第87-88页
  (二)、对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建议第88-90页
  (三)、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实困境第90-92页
结语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行政法治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附录一 村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表——村民调查问卷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2-10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NA干扰对小鼠腹腔活化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VxWorks和FPGA的均匀圆形相控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