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7页 |
| 第一节 鲆鲽类主要细菌性病原及当前防治措施 | 第9-13页 |
| 1 常见病原 | 第9-12页 |
| ·弧菌属病原 | 第9-10页 |
| ·链球菌病原 | 第10-11页 |
| ·气单胞菌属病原 | 第11页 |
| ·其它病原 | 第11-12页 |
| 2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 ·鱼苗的选择 | 第12页 |
| ·水质环境的优化 | 第12页 |
| ·饲料的选择 | 第12页 |
| ·药物的合理使用 | 第12-13页 |
| ·其他控制手段 | 第13页 |
| 第二节 鱼用疫苗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 疫苗的接种途径及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2 疫苗开发的限制性因素 | 第14-16页 |
| ·细菌疫苗 | 第14-15页 |
| ·病毒疫苗 | 第15-16页 |
| ·寄生虫疫苗 | 第16页 |
| 3 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养殖牙鲆哈维氏弧菌感染溃烂症研究 | 第17-29页 |
| 第一节 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分析 | 第17-1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 ·试验用鱼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17页 |
| ·人工感染试验 | 第17-18页 |
| 2 结果 | 第18-19页 |
| ·患病症状 | 第18页 |
| ·病原菌和寄生虫 | 第18页 |
| ·人工感染实验 | 第18-19页 |
| 3 讨论 | 第19页 |
| 第二节 病原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 | 第19-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 第20页 |
| ·病原菌生理特征测定 | 第20页 |
| ·病原菌生化特征测定 | 第20页 |
| ·病原菌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20-21页 |
| ·PCR模板的制备 | 第20页 |
| ·16S rDNA序列的PCR扩增 | 第20-21页 |
|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1页 |
| ·扩增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 第21页 |
| ·病原菌16S rDNA的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21页 |
| ·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 | 第21页 |
| 2 结果 | 第21-27页 |
| ·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3-24页 |
| ·16S rDNA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序列测定 | 第24-25页 |
|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4页 |
| ·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 | 第24-25页 |
| ·16S rDNA的系发育树的构建 | 第25-26页 |
| ·构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的16S rDNA序列 | 第25-26页 |
|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 | 第26页 |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26-27页 |
| 3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鳗弧菌的优化培养及灭活条件的研究 | 第29-38页 |
| 第一节 鳗弧菌优化培养和生长动态的研究 | 第29-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鳗弧菌菌株的复壮与分离 | 第29-30页 |
| ·LD_(50)的测定 | 第30页 |
| ·菌体产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培养基初始pH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 ·不同的碳源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 ·培养基成份的不同配比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 ·优化试验的结果 | 第30页 |
| 2 结果 | 第30-34页 |
| ·鳗弧菌的复壮分离 | 第30-31页 |
| ·感染大菱鲆症状 | 第31页 |
| ·LD_(50)结果 | 第31页 |
| ·培养基初始pH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碳源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 ·培养基成份的不同配比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优化结果验证试验 | 第34页 |
| 3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鳗弧菌灭活条件的探索 | 第35-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福尔马林对鳗弧菌的灭活试验 | 第36页 |
| ·鳗弧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 第36页 |
| 2 结果 | 第36-37页 |
| ·鳗弧菌灭活试验 | 第36页 |
| ·鳗弧菌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大菱鲆血清抗体效价方法的建立 | 第38-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抗原的制备及处理 | 第38页 |
| ·阳性和阴性血清的制备 | 第38-39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原产量的确定 | 第39页 |
| ·ELISA试验中包被抗原及标记抗原的最佳浓度确定 | 第39-40页 |
| ·竞争性抑制试验 | 第40页 |
| ·同微量凝集法敏感性的比较 | 第40页 |
| 2 结果 | 第40-44页 |
| ·抗原的灭活效果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 ·标记抗原所需HRP的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包被抗原及标记抗原最佳量的确定 | 第41-43页 |
| ·竞争性抑制试验 | 第43-44页 |
| ·与微量凝集法的比较 | 第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大菱鲆浸浴免疫的初步研究 | 第46-56页 |
| 第一节 各种添加剂浸浴急性毒性试验 | 第46-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试验用鱼与试剂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2 结果 | 第47-49页 |
| ·SDS对大菱鲆的浸浴毒性试验 | 第47页 |
| ·OP-10对大菱鲆的浸浴毒性试验 | 第47-48页 |
| ·****对大菱鲆的浸浴毒性试验 | 第48页 |
| ·大菱鲆对NaCl的耐受试验 | 第48-49页 |
| ·盐酸消旋山莨宕碱注射液对大菱鲆的毒性试验 | 第49页 |
| 3 讨论 | 第49页 |
| 第二节 大菱鲆浸浴免疫试验 | 第49-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试验用鱼与试剂 | 第50页 |
| ·免疫程序及样品的收集 | 第50页 |
| ·溶菌活力 | 第50页 |
| ·血清蛋白的浓度 | 第50-51页 |
| ·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51页 |
| ·攻毒试验 | 第51页 |
| ·统计分析 | 第51页 |
| 2 结果 | 第51-54页 |
| ·溶菌酶活力比较 | 第51页 |
| ·血清总蛋白含量 | 第51-52页 |
| ·抗体效价比较 | 第52页 |
| ·攻毒结果 | 第52-54页 |
| 3 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