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硫酸盐胶束、溶致液晶体系中碳酸钙的仿生矿化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生物矿化的意义 | 第10页 |
| ·碳酸钙 | 第10-12页 |
| ·生物矿化材料的组成成份 | 第12页 |
| ·碳酸钙仿生矿化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天然生物分子及其改性物质的影响 | 第13-15页 |
| ·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影响 | 第15-18页 |
| ·一些碳酸钙的其他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生物矿化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论文的目的 | 第18-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SDS六角状液晶体系中碳酸钙的结晶 | 第23-47页 |
| ·引言 | 第23-2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Ca(HCO_3)_2饱和溶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 ·SDS六角液晶体系的制备 | 第26页 |
| ·小角X射线散射 | 第26-27页 |
| ·样品的其它表征 | 第27-28页 |
| ·CDS的离子化度和Gibbs自由能的测定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3页 |
| ·SDS六角状液晶体系中碳酸钙结晶的对比实验 | 第29-31页 |
| ·水份挥发对SDS/水六角状液晶体系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水份挥发对SDS/水正戊醇六角状液晶体系的影响 | 第30-31页 |
| ·SDS六角液晶体系中的碳酸钙的结晶 | 第31-38页 |
| ·不含醇的六角状液晶体系 | 第31-35页 |
| ·含醇的六角状液晶体系 | 第35-38页 |
| ·SDS六角状液晶体系中碳酸钙的透射电镜结果 | 第38-40页 |
| ·SDS液晶体系的模板效应 | 第40-42页 |
| ·SDS六角状液晶体系高温下的碳酸钙结晶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第三章 CDS胶束体系中碳酸钙的结晶习性 | 第47-78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 ·CDS的制备及其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48-49页 |
| ·含醇CDS胶束体系的配制 | 第49页 |
| ·碳酸钙颗粒的制备 | 第49-50页 |
| ·pH值及电导率的测定 | 第50页 |
| ·激光光散射和气流速度的测量 | 第50-51页 |
| ·激光光散射测试 | 第50页 |
| ·气流速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 ·pH值和电导率的测量 | 第51-53页 |
| ·无醇CDS胶束体系的碳酸钙结晶 | 第53-57页 |
| ·含醇CDS胶束体系的碳酸钙结晶 | 第57-73页 |
| ·碳酸钙的形貌和定向聚集 | 第57-58页 |
| ·含3wt%正戊醇的胶束体系 | 第58-64页 |
| ·含2.5wt%正戊醇的胶束体系 | 第64-67页 |
| ·含1.5~2wt%正戊醇的胶束体系 | 第67-72页 |
| ·协同效应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第四章 CDS层状液晶体系中碳酸钙的结晶习性 | 第78-113页 |
| ·引言 | 第78-79页 |
|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79页 |
| ·CDS的制备 | 第79-80页 |
| ·CDS层状液晶样品的制备 | 第80页 |
| ·碳酸钙的制备 | 第80-81页 |
| ·偏光和非偏光下的显微镜观察 | 第8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1-108页 |
| ·CDS/正戊醇/氨水层状液晶体系的稳定性 | 第81-84页 |
| ·CDS/正戊醇/氨水层状液晶体系中碳酸钙的表征 | 第84-104页 |
| ·含25wt%CDS层状液晶体系 | 第84-89页 |
| ·含35wt%CDS层状液晶体系 | 第89-99页 |
| ·含45wt%CDS层状液晶体系 | 第99-104页 |
| ·六角片状碳酸钙的形成机理 | 第104-106页 |
| ·柴禾束状碳酸钙的形成机理 | 第106-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