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论文背景 | 第9-10页 |
·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公共空间艺术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外公共空间艺术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概念定义 | 第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2 中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现状的分析 | 第14-21页 |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历程 | 第14-16页 |
·改革开放前的公共空间现状 | 第14-15页 |
·改革开放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 第15-16页 |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 | 第16页 |
·中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 | 第16-19页 |
·设计理念的缺失 | 第17-18页 |
·设计手法的缺失 | 第18-19页 |
·当代人对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 | 第19-21页 |
·以人为本景 | 第19页 |
·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继承 | 第19-20页 |
·生态性 | 第20-21页 |
3 造园理念—中国传统园林精神特质的来源分析 | 第21-31页 |
·中国传统园林的场所精神 | 第21-24页 |
·书法艺术 | 第22-23页 |
·诗境 | 第23-24页 |
·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源泉 | 第24-25页 |
·儒家思想 | 第24页 |
·老、庄思想 | 第24-25页 |
·释、禅思想 | 第25页 |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与国外传统园林比较 | 第25-31页 |
·欧洲 | 第25-27页 |
·中西方传统园林的比较 | 第27-29页 |
·日本 | 第29页 |
·中国与日本传统园林的比较 | 第29-31页 |
4 造园手法——传统园林空间处理的方法分析 | 第31-61页 |
·物质构成要素 | 第31-37页 |
·叠山理水 | 第31-32页 |
·植物配置 | 第32-33页 |
·建筑景观 | 第33-34页 |
·空间路径 | 第34-37页 |
·空间尺度处理—以拙政园为例 | 第37-54页 |
·宏观空间尺度处理手法 | 第37-39页 |
·中观空间尺度处理手法 | 第39-41页 |
·微观空间尺度处理手法 | 第41-54页 |
·空间尺度处理—留园的空间感受 | 第54-57页 |
·可借鉴的传统造园手法分析 | 第57-61页 |
·空间内向与外向 | 第57-58页 |
·层次与渗透 | 第58页 |
·空间对比 | 第58-59页 |
·序列 | 第59-61页 |
5 实例分析—现代公共空间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 | 第61-75页 |
·大唐芙蓉园空间分析 | 第61-65页 |
·空间序列 | 第61-62页 |
·空间尺度、容量 | 第62-63页 |
·空间的内向与外向 | 第63-64页 |
·层次与渗透 | 第64-65页 |
·灵山大佛景区空间分析 | 第65-68页 |
·场所精神 | 第65-66页 |
·空间尺度、容量分析 | 第66页 |
·轴线分析 | 第66-68页 |
·兰州市西固广场公共空间分析 | 第68-75页 |
·地理区位 | 第68页 |
·场所精神 | 第68-70页 |
·总体规划 | 第70-72页 |
·文化载体 | 第72-73页 |
·交通流线设计 | 第73-74页 |
·景观绿化系统 | 第74页 |
·理水 | 第74页 |
·空间的借景 | 第74-75页 |
6 结论—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原则 | 第75-88页 |
·传统园林与当代公共空间的差异 | 第75-77页 |
·儒家“礼乐”思想的空间形式不适合时代发展 | 第75页 |
·空间容量的矛盾 | 第75-76页 |
·空间尺度的矛盾 | 第76页 |
·绿化种植的矛盾 | 第76页 |
·叠山堆石的矛盾 | 第76-77页 |
·造园理念的借鉴 | 第77-78页 |
·思想源泉 | 第77-78页 |
·场所精神 | 第78页 |
·造园手法的借鉴 | 第78-80页 |
·借景与框景 | 第79页 |
·层次与渗透 | 第79页 |
·内向与外向 | 第79-80页 |
·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 | 第80-88页 |
·空间尺度 | 第80页 |
·视觉复杂性 | 第80-81页 |
·人的可接近性 | 第81页 |
·营造宜人微气候 | 第81-82页 |
·边界和过渡 | 第82-83页 |
·交通 | 第83-84页 |
·休息设施 | 第84页 |
·种植 | 第84-85页 |
·地形变化 | 第85页 |
·公共艺术 | 第85-86页 |
·广场照明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证书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