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乞丐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9页 |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新意及意义 | 第10-1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最需关注的社会群体 | 第13-21页 |
·乞丐的界定 | 第13-16页 |
·乞丐的基本含义 | 第13页 |
·当代乞讨人员构成 | 第13-14页 |
·乞丐的类型 | 第14-15页 |
·乞讨方式 | 第15-16页 |
·乞讨现象扫描 | 第16-18页 |
·乞讨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治理乞丐──不容忽视的公共管理工作 | 第21-33页 |
·治理乞丐的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中国历史上乞丐治理的制度 | 第22-25页 |
·西方国家乞丐治理的经验 | 第25-29页 |
·新中国乞丐管理的成绩 | 第29-33页 |
第四章 告别收容时代──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 第33-51页 |
·解析《救助管理办法》 | 第33-36页 |
·秉承科学精神,规范救助条件 | 第33-34页 |
·尊重公民权利,坚持自愿原则 | 第34-35页 |
·强调政府责任,体现人文关怀 | 第35-36页 |
·新办法遇到的问题 | 第36-41页 |
·城市乞丐数量骤增 | 第36-37页 |
·救助站处境尴尬 | 第37-38页 |
·社会对乞丐人权的讨论 | 第38页 |
·乞丐人身安全受到更大的挑战 | 第38-39页 |
·乞丐重新走向乞讨 | 第39-41页 |
·《救助管理办法》的问题探因 | 第41-45页 |
·《救助管理办法》制定的过程较仓促 | 第41-42页 |
·《救助管理办法》对救助对象规定不够明确 | 第42页 |
·《救助管理办法》未能实现和其他政策的衔接 | 第42-43页 |
·《救助管理办法》对于救助工作实施主体过于模糊 | 第43-44页 |
·救助站提供的帮助与乞讨人员的需求不平衡 | 第44-45页 |
·受助者需求模型的分析 | 第45-49页 |
·社会现状对乞丐治理政策提出崭新要求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为了社会和谐──完善我国救助政策的建议 | 第51-61页 |
·构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1-52页 |
·选择科学的救助方式 | 第52-55页 |
·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为辅 | 第52-53页 |
·以工代贩制度 | 第53-54页 |
·小额贷款制度 | 第54页 |
·就业扶持制度 | 第54-55页 |
·协调各部门综合连动,协力治理流浪乞讨人员 | 第55-56页 |
·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分型救助管理 | 第56-58页 |
·防范和惩治流浪乞讨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 | 第58-59页 |
·设立制度性慈善机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 第59-6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