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动和传热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分离式热管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分离式热管的结构特点和传热原理 | 第10-11页 |
| ·分离式热管的充液率 | 第11-13页 |
| ·分离式热管充液率的定义 | 第11-12页 |
| ·分离式热管合理的充液率 | 第12页 |
| ·分离式热管合理充液率的确定方法 | 第12-13页 |
|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中流体的流动特性 | 第13-18页 |
| ·热流密度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 ·蒸发段倾角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14-17页 |
| ·充液率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的传热特性 | 第18-21页 |
| ·蒸发段的传热机理 | 第18页 |
| ·蒸发段传热计算 | 第18-21页 |
| ·蒸发段倾角对传热的影响 | 第21页 |
| ·分离式热管的传热极限 | 第21-22页 |
|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动和传热的模型 | 第23-36页 |
| ·流动沸腾传热模型 | 第23-27页 |
| ·加和模型 | 第23-25页 |
| ·J.C.Chen模型 | 第23-24页 |
| ·Gungor-Winterton模型 | 第24-25页 |
| ·渐进模型 | 第25-26页 |
| ·强化模型 | 第26-27页 |
| ·蒸发段流动与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 ·物理模型 | 第27页 |
| ·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28-30页 |
| ·压降梯度的计算 | 第30-31页 |
| ·传热系数的计算 | 第31页 |
| ·壁面温度的计算 | 第31页 |
| ·模型方程组的求解 | 第31-33页 |
| ·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 ·模型分析 | 第33-34页 |
| ·传热模型的选择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36-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36-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加热方法 | 第37页 |
| ·冷却方法 | 第37页 |
| ·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 ·分离式热管的充液率及其调整 | 第38页 |
| ·实验方案 | 第38-39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9-43页 |
| ·分离式热管的启动特性 | 第39-40页 |
|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充液率的确定 | 第40-41页 |
| ·热流密度对蒸发段传热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充液率对蒸发段传热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倾角对蒸发段传热的影响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流动与传热的模拟研究 | 第45-59页 |
| ·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45-56页 |
| ·工质温度 | 第45-47页 |
| ·工质压力 | 第47-48页 |
| ·质量汽含率 | 第48-49页 |
| ·截面汽含率 | 第49-50页 |
| ·汽液相速率 | 第50-52页 |
| ·摩擦压降梯度 | 第52-54页 |
| ·传热系数 | 第54-55页 |
| ·壁面温度 | 第55-56页 |
| ·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1页 |
| 符号说明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 程序 | 第70-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