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粉煤灰吸附—再生工艺深度处理含油废水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含油废水来源、危害及分类 | 第9页 |
1-1-1 含油废水来源 | 第9页 |
1-1-2 含油废水的危害 | 第9页 |
1-1-3 含油废水的分类 | 第9页 |
§1-2 国内外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生物化学法 | 第10页 |
1-2-2 化学法 | 第10-12页 |
1-2-3 物理化学法 | 第12-16页 |
§1-3 粉煤灰特性及改性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粉煤灰结构特点及其理化性质 | 第16页 |
1-3-2 粉煤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3 粉煤灰改性方法 | 第17-18页 |
§1-4 吸附剂再生技术研究 | 第18-20页 |
1-4-1 吸附剂再生的依据 | 第18-19页 |
1-4-2 吸附剂再生方法 | 第19-20页 |
§1-5 课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现存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具有抑菌功能粉煤灰的制备 | 第22-32页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粉煤灰的扩孔改性 | 第23页 |
2-2-2 粉煤灰表面接枝改性 | 第23-24页 |
2-2-3 抑菌粉煤灰性能检测 | 第24-25页 |
2-2-4 抑菌粉煤灰性能表征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3-1 粉煤灰活化效果评价 | 第25-26页 |
2-3-2 粉煤灰表面接枝改性抑菌性能 | 第26-28页 |
2-3-3 抑菌粉煤灰性能表征 | 第28-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表面接枝改性剂的制备 | 第32-38页 |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32-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33页 |
3-2-2 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季铵盐的合成 | 第33页 |
3-2-3 产物产率的测定 | 第33页 |
3-2-4 产物红外表征 | 第33页 |
3-2-5 产物的抑菌性能检测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3-3-1 溶剂的影响 | 第34页 |
3-3-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有机硅季铵盐的FT-IR 表征 | 第36-37页 |
3-3-5 自制接枝改性剂性能评价 | 第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抑菌粉煤灰的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 第38-56页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38-39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4-3-1 抑菌粉煤灰吸附性能研究 | 第40-41页 |
4-3-2 抑菌粉煤灰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 第41-42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42-55页 |
4-4-1 抑菌粉煤灰吸附性能研究 | 第42-44页 |
4-4-2 抑菌粉煤灰吸附—酸再生性能研究 | 第44-49页 |
4-4-3 抑菌粉煤灰吸附—碱再生性能研究 | 第49-51页 |
4-4-4 抑菌粉煤灰吸附—生物再生性能研究 | 第51-54页 |
4-4-5 三种方法再生效果对比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抑菌粉煤灰的吸附-生物再生工艺现场应用 | 第56-60页 |
§5-1 吸附-生物再生中试装置图 | 第56页 |
§5-2 吸附-生物再生工艺现场中试效果 | 第56-59页 |
5-2-1 现场中试效果 | 第56-58页 |
5-2-2 生物再生对粉煤灰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