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颗粒场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表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前言 | 第11-14页 |
§1.2 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概论 | 第14-16页 |
§1.3 激光数码全息测量技术概论 | 第16-19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的光学原理 | 第21-64页 |
§2.1 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的系统结构 | 第21-24页 |
§2.2 颗粒散射光的干涉原理 | 第24-40页 |
§2.2.1 几何光学算法 | 第26-30页 |
§2.2.2 几何光学算法的局限性 | 第30-35页 |
§2.2.3 Lorenz-mie算法 | 第35-40页 |
§2.3 实验参数的影响 | 第40-47页 |
§2.3.1 折射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2 收集角和粒径测量范围 | 第42-45页 |
§2.3.3 散射角和图像变形 | 第45-47页 |
§2.3.4 透镜的影响 | 第47页 |
§2.4 图像处理技术 | 第47-63页 |
§2.4.1 粒子的定位和干涉条纹信息提取算法 | 第50-57页 |
§2.4.2 粒子速度测量算法 | 第57-6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第3章 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的实验 | 第64-80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图像处理算法精度 | 第64-68页 |
§3.3 粒径测量精度 | 第68-70页 |
§3.4 速度测量验证实验 | 第70-74页 |
§3.5 喷嘴流场测量实验 | 第74-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激光数码全息技术的技术背景 | 第80-114页 |
§4.1 引言 | 第80-83页 |
§4.2 数码同轴全息技术 | 第83-93页 |
§4.3 激光数码全息系统的点扩散函数 | 第93-95页 |
§4.4 窗函数对重建图像的影响 | 第95-112页 |
§4.4.1 景深与窗函数之间的关系 | 第97-99页 |
§4.4.2 粒子图像灰度分布与窗函数之间的关系 | 第99-103页 |
§4.4.3 图像信噪比与窗函数的关系 | 第103-110页 |
§4.4.4 粒径测量精度与窗函数的关系 | 第110-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应用于激光数码全息技术的图像处理方法 | 第114-139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图像处理步骤 | 第114-119页 |
§5.3 粒子定位算法 | 第119-126页 |
§5.4 粒子直径测量 | 第126-131页 |
§5.5 图像噪音过滤 | 第131-1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6章 激光数码全息技术的测量实验 | 第139-155页 |
§6.1 前言 | 第139页 |
§6.2 粒子定位测量实验 | 第139-142页 |
§6.3 超小颗粒的测量 | 第142-145页 |
§6.4 环状喷嘴测量实验 | 第145-149页 |
§6.5 速度场测量实验 | 第149-151页 |
§6.6 流化床试验台稀相区测量实验 | 第151-15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55-16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55-158页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8页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58-160页 |
附录 | 第160-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