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论 | 第1-20页 |
| ·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 ·“贫困”的界定 | 第9-10页 |
| ·贫困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 第10-11页 |
| ·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内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 ·评述 | 第17-18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8-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2 旅游扶贫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 ·旅游扶贫的核心理论 | 第20-21页 |
| ·旅游扶贫的目标及宗旨 | 第20页 |
| ·旅游扶贫的原则 | 第20-21页 |
|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页 |
| ·乘数理论 | 第22-23页 |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 3 对京郊及贵州巴拉河地区旅游扶贫的实证研究 | 第24-38页 |
| ·地方自主开发型旅游扶贫模式——以北京郊区为例 | 第24-30页 |
| ·北京郊区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 ·旅游扶贫现状 | 第27-29页 |
| ·发展评述 | 第29-30页 |
| ·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型旅游扶贫模式——以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 | 第30-38页 |
| ·贵州巴拉河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 第30-35页 |
| ·旅游扶贫现状 | 第35-36页 |
| ·发展评述 | 第36-38页 |
| 4 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优化研究 | 第38-64页 |
| ·两种模式的比较 | 第38-45页 |
| ·从发展旅游的原动力比较 | 第38页 |
| ·从政府的角色比较 | 第38-39页 |
| ·从开发模式比较 | 第39-40页 |
| ·从当地产业结构配置比较 | 第40页 |
| ·从贫困人口的参与情况比较 | 第40-43页 |
| ·从管理机构比较 | 第43-45页 |
| ·优化研究 | 第45-62页 |
| ·扶贫目标系统优化研究 | 第45-46页 |
| ·旅游扶贫运行系统优化研究 | 第46-57页 |
| ·旅游扶贫支持系统优化研究 | 第57-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