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6页 |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无机膜的特点及分类 | 第12-15页 |
·无机膜的优点 | 第12-13页 |
·无机膜的缺点 | 第13页 |
·无机膜的分类 | 第13-15页 |
·无机陶瓷膜的分离机理及其结构 | 第15-17页 |
·无机陶瓷膜的分离机理 | 第15-16页 |
·无机陶瓷膜的结构 | 第16-17页 |
·无机膜的制备方法 | 第17-20页 |
·化学提取法 | 第18页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8页 |
·喷雾热分解法 | 第18页 |
·分相法 | 第18-19页 |
·阳极氧化法 | 第19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9-20页 |
·无机陶瓷膜的表征手段 | 第20-22页 |
·静态特征的表征 | 第20-21页 |
·动态特征的表征 | 第21-22页 |
·无机陶瓷膜的应用 | 第22-26页 |
·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生活污水处理 | 第23-24页 |
·制药废水处理 | 第24-26页 |
·无机膜的污染 | 第26-30页 |
·膜的污染现象及污染程度 | 第26页 |
·影响无机膜污染的因素 | 第26-27页 |
·膜的污染机理 | 第27页 |
·无机膜污染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减轻无机膜污染的方法 | 第28-30页 |
·无机膜的清洗 | 第30-33页 |
·影响膜清洗的因素 | 第30-31页 |
·膜的清洗方法 | 第31-33页 |
·无机膜的发展前景 | 第33-34页 |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6-48页 |
·实验药品 | 第36-37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7-38页 |
·支撑体材料的制备 | 第38-40页 |
·原料的处理 | 第38页 |
·支撑体的成型 | 第38-39页 |
·支撑体的干燥 | 第39页 |
·支撑体的烧结 | 第39页 |
·支撑体的预处理 | 第39-40页 |
·γ-Al_2O_3支撑膜的制备 | 第40-41页 |
·Al_2O_3溶胶的制备 | 第40页 |
·γ-Al_2O_3支撑膜的制备 | 第40-41页 |
·SiO_2支撑膜的制备 | 第41页 |
·SiO_2溶胶的制备 | 第41页 |
·介孔SiO_2无机膜的制备 | 第41页 |
·无机膜性能测试方法 | 第41-44页 |
·支撑体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1-42页 |
·无机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 | 第42-43页 |
·渗透通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抗生素制药废水各种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COD的测定 | 第44-46页 |
·色度的测定 | 第46页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46页 |
·浊度的测定 | 第46页 |
·悬浮物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无机膜的清洗方法 | 第46-48页 |
·物理清洗方法 | 第46-47页 |
·超声波清洗 | 第47页 |
·化学清洗方法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8-83页 |
·介孔SiO_2膜及 γ-Al_2O_3纳滤膜的性能 | 第48-53页 |
·支撑体的性能 | 第48-49页 |
·表面形貌 | 第49-50页 |
·膜孔径分布及水通量 | 第50-53页 |
·介孔SiO_2膜及 γ-Al_2O_3纳滤膜对抗生素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 | 第53-58页 |
·介孔SiO_2膜的处理效果 | 第53-55页 |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55页 |
·介孔SiO_2膜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催化降解作用 | 第55-56页 |
·γ-Al_2O_3纳滤膜的处理效果及作用 | 第56-58页 |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膜污染 | 第58-70页 |
·膜通量衰减系数 | 第58-61页 |
·膜污染阻力 | 第61-70页 |
·膜污染数学模型 | 第70-76页 |
·终端过滤方式膜污染数学模型的推导 | 第70-72页 |
·介孔SiO_2膜污染的数学模型 | 第72-74页 |
·γ-Al_2O_3纳滤膜污染的数学模型 | 第74-76页 |
·膜清洗方法 | 第76-80页 |
·机械清洗法 | 第76-77页 |
·超声波振荡清洗 | 第77-79页 |
·化学清洗方法 | 第79-80页 |
·膜污染的控制及废水处理方案的确定 | 第80-83页 |
·膜污染的控制方法 | 第80-81页 |
·废水处理方案的确定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