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轻质混凝土论文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介第11-13页
     ·什么是活性粉末混凝土第11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由来第11-12页
     ·RPC材料的设计思想及制备原理第12-13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前景第13-19页
     ·RPC材料的主要性能和优越性第13-16页
     ·RPC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第16-18页
     ·RPC材料的应用前景第18-19页
   ·RPC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本构关系研究现状第19-23页
     ·RPC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9页
     ·RPC材料需要进行的研究第19-20页
     ·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综述第20-22页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受压本构关系研究的意义第22-23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25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达到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25页
第二章 测定RPC200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法第25-43页
   ·概述第25页
   ·普通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第25-31页
     ·立方体抗压强度(f_(cu))第25-27页
     ·棱柱体抗压强度(f_c)第27-28页
     ·主要抗压性能指标第28-31页
   ·实现稳定下降段曲线的条件第31-34页
   ·测定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方法第34-38页
     ·电液伺服机直接加载第34-35页
     ·提高普通试验装置的整体刚度后进行加载第35-37页
     ·液压千斤顶作为刚性元件的试验方法第37-38页
   ·测定RPC200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方法第38-43页
     ·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试验设想和思路第39-40页
     ·本文试验设计第40-43页
第三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案第43-51页
   ·原材料第43-45页
   ·试验原理第45-47页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原理第45-46页
     ·棱柱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原理第46-47页
   ·试验方案第47-51页
     ·配合比第47页
     ·试件制作第47-48页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第48-49页
     ·棱柱体抗压强度试验第49-51页
第四章 RPC200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与本构模型第51-77页
   ·试验数据的处理第51-61页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51-52页
     ·试验数据第52-57页
     ·试验曲线第57-61页
   ·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几何特征点第61-62页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本构模型数学推导第62-72页
     ·上升段曲线(0≤X≤1)第62-65页
     ·下升段曲线(X≥1)第65-72页
   ·参数值的确定第72-75页
     ·上升段曲线a值的确定第73-74页
     ·下降段曲线α值的确定第74-75页
   ·RPC200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本构模型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RPC200抗压强度与变形分析第77-83页
   ·RPC200立方体抗压强度第77-78页
     ·试验数据第77页
     ·立方体抗压强度第77-78页
   ·RPC200棱柱体强度与立方体强度的关系第78-80页
   ·RPC200轴心受压破坏与变形分析第80-83页
第六章 RPC200的泊松比与宏观性能机理研究第83-97页
   ·RPC200的泊松比第83-93页
     ·试验数据第83-92页
     ·泊松比第92-93页
   ·RPC200的宏观性能机理研究第93-97页
     ·用中心质假说探讨RPC的超高强机理第93-94页
     ·用最大密实理论分析RPC的超高强机理第94页
     ·基于力学方面的分析第94-95页
     ·硅粉对RPC强度的贡献第95-9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论文总结第97页
   ·工作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倍体毛白杨木材化学改性研究
下一篇:通信综合网管软件INMS中性能数据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